Citation: | YANG Gui-fang, PENG Hong-xia, LI Chang-an, et al. Analysis of hydrothermal factors and pres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covery measures in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1, 34(4): 9-15. |
任美锷,包浩生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6-391.
|
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35,548-556.
|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1984:297-299.
|
刘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9,13(3):51-54.
|
施雅风.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未来的西北可能更加干旱化.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研究[M].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农学会等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7-32.
|
王根绪,程国栋,徐中民.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2):109-116.
|
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291-301.
|
吴新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12(4):98-104.
|
张宁,黄维,等.沙尘暴降尘再甘肃的沉降现状研究[J].中国沙漠,1998,18(1):32-37.
|
张从.中西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2):37-40.
|
张志良,张涛,张潜.中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11(2):1-8.
|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气候卷[M].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1-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