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Africa Mining Cooperation
-
摘要:
非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优质成矿带富集;资源禀赋优良,分布集中度高,易于开发,且开发潜力巨大;矿业在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外,非洲还是中国重要的海外矿业合作伙伴,中非矿业贸易合作优势互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市场潜力。笔者归纳中非矿业合作的3个阶段,指出中非矿业合作从小到大,大有可为,并逐步形成了外交、政策和金融3大保障机制。通过梳理42个中非矿业合作项目典型案例,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当前中资矿企投资非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基于构建中非矿业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矿业合作建议:①加快推进中非矿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矿业市场大循环。②强化矿业金融合作。③积极协助非洲矿业治理,促进非洲矿业高质量发展。
Abstract:Africa has superior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rich in high–quality metallogenic belts. Africa also has excellent resource endowments, high 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low development difficulty, and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M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st African countries. In addition, Africa is also an important overseas mining partner of China. China–Africa mining trade cooperation 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has broad cooperation prospects and market potentia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ree stages of China–Africa mining cooper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a–Africa mining cooper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three guarantee mechanisms of foreign affairs, policy and finance. By sorting out 42 typical cases of China–Africa mining coopera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summed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alyzed 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funded mining companies investing in Africa,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mining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China–Africa mining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irs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frica mining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build a large mining market cycle. Second, strengthen mining financial cooperation. Third, actively assist African mining governance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frican mining.
-
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根据世界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着眼地区经济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统筹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地方政府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生态系统是地球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提出明确要求。对区域生态资源赋存状态与变化进行准确评估,是构建“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的基础。基于自然的资本属性,根据生态系统及其固碳功能服务衡量经济价值(Costanza et al.,1997)的区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不仅可以为从国家层面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技术支持,也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政策优化调整的基础。
国内很多学者已对中国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开展评估研究。早期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约为GDP的1.25倍(陈仲新等,2000),固碳服务价值约为773.5×109~3619.2×109元(欧阳志云等,1999)。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和动态可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Elmqvist et al.,2003;Cortina et al.,2006),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因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很大(谢高地等,2015;潘勇军等,2018)。然而,当前研究对于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考虑较少,而这却是生态脆弱与退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基于地区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固碳功能评估,对于脆弱生态的修复措施和经济建设的政策调整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榆林地处黄河中游地区,丰富的资源储量使榆林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也逐渐成为限制榆林市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剧了环境保护难度,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应对环境压力和干扰的能力是榆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景观结构指数对固碳功能进行空间分析,尝试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特征,以期为榆林市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榆林市位于黄河中游西岸,地理坐标为E 107º14′51″~111º14′31″,N36º48′58″~39º35′7″,包含1市2区9县,总面积为42920 km2。全市地势西北高、东西低,古长城以北的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风蚀沙化较严重,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大。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因为地处农牧交错区,榆林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以农牧业为主,从20世纪末开始发展轻重工业,到2006年开始以能化产业为主导,榆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富集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引发了对土地、植被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差,局部地区甚至仍在恶化(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1)。
1.2 数据来源
遥感数据采用MOD17A3HGF数据(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图像空间分辨率为500 m ×500 m,数据选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分类和25个二级分类。
1.3 研究方法
1.3.1 固碳服务功能价值
MOD17A3HGF数据是基于BIOME-BGC模型通过Terra卫星遥感参数计算的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遥感监测产品。将MOD17A3HGF数据转化为NPP值,利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生成1 km×1 km的栅格数据。将生成数据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榆林市行政区划进行重采样、重分类、栅格计算等处理,得到2000~2020年榆林市6大类生产性土地的NPP统计数据。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法对固碳功能量进行估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固碳价值进行换算。CO2吸收价值根据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取58元/t。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通过各区县固碳价值量的总和与区划总面积换算得到,各区县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
1.3.2 林地系统综合指数
基于遥感数据通过Fragstats对景观格局进行计算。分别在景观和类型水平下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聚集度指数(AI)等指标,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各区县森林景观计算结果标准化处理后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各区县林地综合指数。对各年份分别计算,得到各区县林地综合指数趋势变化。
1.3.3 主成分分析
基于气象条件、土地利用及工业GDP占比对各区县固碳价值进行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结构和人类活动对固碳价值的影响。采矿是榆林地区最主要的重工业产业,由于缺乏直接的采矿数据,以工业GDP占比代表地区工业活动。数据分析使用R-software (version3.5.3)。
2. 分析结果
榆林市2000年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为5423万元, 2020年达到11449万元。西部的榆阳区、神木市、靖边县和定边县固碳价值总量最高,平均占全市10%以上。东南部的绥德县、米脂县、佳县、清涧县和子洲县固碳价值量占比较低,吴堡县最低仅约占1%。2020年榆林市固碳价值总量比2000年增加了111%,但各区县间增幅不同。西部的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增幅低于全市,分别增长了89%和96%,靖边县略高增加了114%。东南部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增幅基本高于120%,清涧县增加了175%。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榆林全市范围以草地和耕地为主,面积占比82%。2000年至2020年间全市草地和耕地固碳价值量分别增加了116%和101%。林地在榆林地区占比较小,然而到2020年固碳价值量增加了176%。建设用地增长速率最快固碳价值变幅最大。全市范围未利用土地持续缓慢减少,固碳价值量增幅最小。
3. 讨论
3.1 榆林市固碳价值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榆林市固碳价值总量的空间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因为价值总量估算是基于行政区划面积,对区划面积较小的区县会低估,笔者基于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对各区县生态系统固碳功能进行对比。榆林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量多年平均21.25 元/ha,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水平高于全市,多年平均为21.96~24.98 元/ha,西北部区县基本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图1)。文中估算结果低于已报道的陕北榆林地区结果(李晶等,2011;封建民等,2018),可能与数据分辨率以及采用的市场交易价格低于造林成本价格有关。榆林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陕北地区NPP从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一致(李登科等,2022),显示出区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差异。
对12区县固碳价值的PCA运算显示东南部区县与西北部区县在PC1(贡献率为44.1%~57.5%)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图2a),西北部区县正向分布,东南部区县负向分布。20年间工业GDP占比对PC1的贡献率始终较高,建筑用地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加,表明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主要依据工业活动形成东南部区县和西北部区县的分划,这与榆林市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市域西北部吻合。西北部区县矿产资源富集,采矿活动等重工业发达,对地表的破坏可以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功能。神木市是榆林典型的采矿工业区,煤矿资源丰富,工业GDP占比在20年间从86%增加到98%,对PC1的负荷也从2.09增加到3.18,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与工业、建设活动的相关性在逐渐增加。榆林市西北部区县如榆阳区、府谷县也都表现出受工业建设活动影响增加的相似趋势(图2b)。气象条件对PC2轴的贡献率较高。可能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影响,各区县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榆林市地貌类型南北不同,西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市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贡献了全市约83%的固碳价值。尽管耕草地比例在各区县不同,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固碳价值总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东南部区县的林地面积比例较高,因而林地固碳贡献在东南部区县相应增加。西北部靖边县、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横山县、定边县3%~4%的林地固碳贡献,在东南部区县增加到10%以上,绥德县和清涧县可以达到17%,提升了东南部区县的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单位面积固碳价值与林地比例的显著正相关(图3),以及与建设用地及工业活动的负相关表明,在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干扰会损害地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生态系统结构尤其是林地比例对固碳价值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全市范围看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增长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在2000~2020年间持续增长,然而区域间增长速率不同(图4a)。2020年西北部6区县固碳价值总量增加了4357万元,平均增长率了107%,平均增长速率为0.67。东南部6区县虽然行政区划面积小,固碳价值总量仅增加1668万元,然而区域内林地系统的面积比例、平均斑块面积更高(图4b),增长速率也显著高于西北部区县(p<0.05)。林地系统较高的比例和增长率使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平均增加了147%, 0.955的增速显著高于西北部区县(p<0.01)。
榆林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与沙漠过渡地带,脆弱的生态条件导致植被生长敏感易变。全球变化背景下,榆林地区也表现出气候暖干化和水资源减少趋势(杨文峰等,2002;王德丽等,2011),多坡地的地貌结构可能进一步加深地表干旱。矿产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如果不加以维护管理,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而退化,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林地综合结构指数显示榆林市东南部区县相对较高(图4a)。这种差异不仅仅因为林地总面积比例在东南部区县相对较高,而是区域内林地类型密度、大小、形状、临近度、连通性等的综合表现,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在东南部区县相对较好,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管理措施必然能够更好的发挥系统功能性。西北部区县林地系统结构性相对较差,不仅受地理条件限制,也与地方产业有关。榆林市作为中国能源化工基地,大量的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区县,矿山开发挤占了资源并造成景观破碎化,不利于植被发展。神木市林地类型比例、平均面积大小、连通性在全市基本处于最低值,且在不断恶化,林地综合指数较低并具有较大波动。矿山开发对林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前的固碳功能,而且可能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由这种潜在影响得知,在易发生土壤侵蚀或地质灾害的黄土高原地区(孙萍萍等,2022;仲原等,2022)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加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协调好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景观的破碎化,加强水资源利用成效,从而实现地区长期的“双碳”目标。
3.2 榆林固碳价值的年代变化
2000~2020年榆林市固碳价值持续稳定增长,然而2000~2010年增长速率显著高于2010~2020年(图5)。定边县和绥德县位于榆林市南部,两县都没有煤矿开采,工业GDP占比不高,2020年分别仅占全县GDP总值的10%和15%。两县均是以耕地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建筑用地很少,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主要是林地和未利用地(图5b)。林地较多的绥德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更高(图5b),增长率也更高(图5a)。为了在更小尺度进行对比,分别在两县基于相似土地利用结构选取了10 km × 10 km样方,绥德县样方不仅固碳价值提高了27.5%,20年间固碳价值的增长率也提高了92%。
1999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榆林市重点实施了建设工程,并从2006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全市耕地面积在2000~2010年下降较快(p<0.01),2010~2020年下降速率减缓。20年间草地和林地整体呈上升趋势,然而草地面积在2010~2020年出现下降,只有林地始终保持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的年代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林地增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整治政策的实施改善了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的逐渐恢复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提高。2000~2010年榆林市林地固碳价值增加337.66万元,2010~2020年增加116.13万元。相应各区县固碳价值总量增加量和增长速率均表现出极显著年代差异(p<0.01)。西北部区县受采矿等工业建设活动影响,固碳价值增长速率普遍较低。加强全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协调性,对榆林市西北部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1)2000~2020年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持续增长,2000年代固碳价值年增长480万元/a,2010年代增速减缓年增长120万元/a。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增长速率也更快。
(2)采矿工业活动是形成榆林市西北、东南各区县分划的主要因素,东南部工业活动少、林地占比较高,固碳价值主要受生态系统结构性变化的影响。
(3)榆林地区长期的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景观的破碎化,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长期来看,未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时,应尽可能扩大单个系统类型面积、避免分散,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改善林地系统的结构性与稳定性,实现提质增效。后续可进一步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进行核算,深入分析系统结构变化影响下的系统功能变化。
-
图 1 非洲主要矿产地理分布简图(据任军平等,2021)
Figure 1. A simplified map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minerals in Africa
表 1 部分中非矿业合作项目详细情况
Table 1 Details of some China-Africa mining cooperation projects
序号 项目
名称国家 中方
企业储量和
资源量权益 矿种 项目
状态遭遇的风险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 谦比希
铜矿赞比亚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 铜储量500万t,平均品位为2.2% 85% 铜 成功 2011年10月由于公开反对中国投资的总统候选人萨塔当选总统谦比希铜矿发生了为期两周的大罢工事件 当选后萨塔对中国投资的态度由反对变为支持,并委派赞比亚矿业部长斯穆萨出面调停罢工。 2 卢安夏
铜矿赞比亚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 保有地质资源量含铜金属257万t,含钴金属10万t 80% 铜 成功 政策变动风险:赞比亚不同党派之间的政见分歧和政党更迭,导致政策不断变化;金融风险:赞比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较高,货币汇率不稳定;人力资源风险:赞比亚当地员工技能水平达不到公司需要;跨文化经营风险,企业进入初期不被当地社区接受 长期深耕海外,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化视野,专业管理团队;技术革新,展现先进技术;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各类风险;积极对抗疫情,实施优惠政策 3 科卢韦齐铜钴矿 刚果(金) 紫金矿业 铜169万t,品位为2.88%;钴4.8万t,品位为0.08% 72% 铜、钴 成功 项目进行顺利,未遭遇明显风险 紧跟国家部署,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矿山建设迅速,树立海外项目建设典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业化发展 4 华刚矿业刚果(金)铜钴矿 刚果(金)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控制矿石量2.5亿t,铜品位为3.47%,钴品位为0.215%,铜金属量868万t,钴金属量54万t。 41.72%、25.28% 铜、钴 成功 项目进行顺利,未遭遇明显风险 领导层适时转变观念,创新建设思路;全面优化建设方案,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项目顺利启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支持 5 湖山铀矿 纳米比亚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28.6万t U3O8, 54% 铀 成功 项目进行顺利,未遭遇明显风险 重视革新技术,严格缴纳税收获赞方政策支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区支持 6 博法铝
土矿几内亚 中铝 保有可开发资源量约17.5亿t 85% 铝 成功 项目进行顺利,未遭遇明显风险 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区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和运营注意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污染,保护当地环境;项目带动当地就业和服务业发展 7 丹格特炼油厂 尼日利亚 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化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 承包工程 预计2022Q4投产 项目进行顺利,未遭遇明显风险 注重当地经济发展,得到政府和居民支持;项目选址位置优越,极大助力项目运营 续表1 序号 项目
名称国家 中方
企业储量和
资源量权益 矿种 项目
状态遭遇的风险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8 Tenke Fungurume铜钴矿 刚果(金)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铜2451.1万t,品位为2.9%;钴245.1万t,品位为0.3% 80% 铜、钴 预计2023年复产 刚果(金)新采矿法出台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国际钴和铜的价格暴跌等风险的叠加影响 政策变化叠加疫情影响,风险管控有待加强。对当地局势以及国际铜钴价格把握不充分,当地政府突然增加税收,在本有收益的情况下,变为负增长,加之国际铜钴价格低迷等叠加影响导致无法盈利 9 唐克里里铁矿 塞拉利昂 山东钢铁集团 总资源量为128亿t,其中直运型赤铁矿(DSO)1.3亿t,平均品位为58.1%;红土型矿石11.2亿t,品位为40%;磁铁矿115亿t,平均品位为30.1% 100% 铁 失败,目前处于关停状态 国际市场风险:国际铁矿石价格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暴跌;非传统安全风险:2020年来新冠疫情蔓延带来负面影响;跨文化经营风险:企业进入初期不被当地社区接受 不重视风险评估,多重风险叠加;且没有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没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0 穆纳利
镍矿赞比亚 金川集团 镍金属储量约10万t 51% 镍 失败,目前运营控制权已移交给英国联合镍业有限公司 金融风险:赞比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较高,货币汇率不稳定;市场经济风险:金川集团误判了国际市场形势,投资时机判断失误,当时国际镍价格不稳定 研判国际市场形势有误,未能精准把握投资时机;核心技术创新力度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赞比亚政局不稳,未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
陈喜峰, 元春华, 陈秀法, 等. 《世界矿情·非洲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22: 3−52. 陈喜峰, 施俊法, 陈秀法, 等. 非洲铝土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研究[J]. 地质与勘探, 2021, 57(06): 1203-1215 CHEN Xifeng, SHI Junfa, CHEN Xiufa,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Bauxite Deposits in Afric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1, 57(06): 1203-1215.
傅成铭. 尼日尔铀资源及开发前景[J]. 西北铀矿地质, 2006, 32(2): 29-35 FU Chengming. Niger's Uranium Resourc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spects[J]. Uranium Geology in Northwest China, 2006, 32(2): 29-35
宫红良, 王春宇. 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范特斯堡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 世界有色金属, 2022(04): 87-89 GONG Hongliang, WANG Chunyu.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Ventersburg gold deposit in the Witwatersrand Basin, South Africa[J]. World Nonferrous Metals, 2022(04): 87-89.
黄梅波, 唐露萍.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及其面临的挑战[J]. 国际经济合作, 2012(06): 48-53. 刘军, 靳淑韵, 王玉杰. 津巴布韦大岩墙铂族金属矿床概述[J]. 贵金属, 2014, 35(03): 79-82 LIU Jun, JIN Shuyun, WANG Yujie. The Summarization of Platinum Group Metals Deposits in the Great Dyke, Zimbabwe[J]. Precious Metals, 2014, 35(03): 79-82.
刘乃亚. 中国对非洲投资格局的形成——中国对非洲投资50年回顾[J]. 商洛学院学报, 2008, (01): 1-12 LIU Naiya.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Patterns of Investment to Africa A Retrospect of China’s Investment to Africa in 50 years[J].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2008, (01): 1-12.
刘增洁. 纳米比亚铀资源、生产及供需形势[J]. 国土资源情报, 2010, (08): 34-36 LIU Zengjie. Uranium Resources, Production, Supply and Demand in Namibia[J].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2010, (08): 34-36.
吕林素, 汪云峰, 李宏博, 等.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J]. 矿床地质, 2011, 30(6): 1129-1148 LÜ Linsu, WANG Yunfeng, LI Hongbo,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metallogenesis of Bushveld magmatic Cu-Ni-PGE sulphide deposit in South Africa[J]. Mineral Deposits, 2011, 30(6): 1129-1148.
栾卓然, 闫领军, 陈超, 陈喜峰, 张伟波, 王丰翔, 刘景, 鲁先科. 非洲锰矿床成矿规律、开发利用与勘查建议[J]. 地质与勘探, 2021, 57(06): 1216-1228 LUAN Zhuoran, YAN Lingjun, CHEN Chao, et al.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n Exploration of Manganese Resources in Afric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1, 57(06): 1216-1228.
任军平,王杰,刘晓阳,何胜飞,贺福清,许康康.非洲中南部卢弗里安地区Cu-Co矿床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3a,32(05):135-145. REN Junping, WANG Jie, LIU Xiaoy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Cu-Co Deposits of Lufilian Area in the Mid-Southern Africa[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3a,32(05):135-145.
任军平,王杰,刘晓阳,贺福清,何胜飞.坦桑尼亚Nzega绿岩带Golden Pride金矿床研究进展[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3b,36(01):47-53. REN Junping, WANG Jie, LIU Xiaoyang, et al. New Progress on the Golden Pride Gold Deposit Research of Nzega Greenstone Belt in Tanzania[J].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2013b,36(01):47-53.
任军平,许康康,相振群,左立波,王杰,刘晓阳,何胜飞,刘宇,贺福清.南非维特沃特斯兰德盆地绍斯迪普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J].地质通报,2015,34(06):1217-1226. REN Junping, XU Kangkang, XIANG Zhenqun,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model and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the South Deep gold deposit in Witwatersrand Basin, South Africa.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5, 34(6):1217-1226
任军平, 胡鹏, 王杰, 等. 非洲矿业发展概况[J]. 地质学报, 2021, 95(4): 945-961 doi: 10.3969/j.issn.0001-5717.2021.04.002 REN Junping, HU Peng, WANG Jie, et al. Min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Afric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21, 95(4): 945-961. doi: 10.3969/j.issn.0001-5717.2021.04.002
宋国明. 塞拉利昂金属矿业概览[J]. 中国金属通报, 2012, (11): 40-41 SONG Guoming. Overview of Sierra Leone’s metal mining industry[J]. China Metal Bulletin, 2012, (11): 40-41.
孙宏伟, 任军平, 王杰, 等. 南部非洲锰矿成矿规律与资源潜力[J]. 地质通报, 2022, 41(01): 60-71 SUN Hongwei, REN Junping, WANG Jie, et al.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resource potential of manganese deposits in southern Afric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22, 41(01): 60-71.
孙宏伟, 唐文龙, 刘晓阳, 等. 非洲东南部造山型金矿成矿环境与资源潜力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6): 1654-1668 SUN Hongwei, Tang Wenlong, Liu Xiaoyang, et al.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Potential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 in Southeast Afric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18, 48(6): 1654-1668.
孙凯, 赵志丹, 柯珊, 等. 津巴布韦大岩墙层状铬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地质与勘探, 2019, 55(01): 103-114 SUN Kai, ZHAO Zhidan, KE Shan, et al. Geochemistry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ratiform Chromite in the Great Dyke of Zimbabwe[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9, 55(01): 103-114.
孙凯,张航,卢宜冠,邱磊,何胜飞,任军平,许康康,刘晓阳.中非铜钴成矿带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2022a,49(01):103-120. SUN Kai, ZHANG Hang, LU Yiguan, et al. Analysis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he Central African Cu-Co metallogenic belt[J]. Geology in China, 2022a, 49(1): 103-120.
孙凯,张起钻,朱清,江思宏,任军平,孙宏伟,张航,古阿雷,曾威,王佳营,卢宜冠,董津蒙,张津瑞.全球锰矿资源特征及供需格局[J].矿产勘查,2022b,13(04):371-387.DOI: 10.20008/j.kckc.202204001. SUN Kai, ZHANG Qizuan, ZHU Qing, et al. Global Manganes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Supply-Demand Patterns. [J].Mineral Exploration,2022b,13(04):371-387.DOI: 10.20008/j.kckc.202204001.
汪峰. 中国在安哥拉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战略决策研究, 2015, 6(01): 14-27 WANG Feng. China’s Investment in Oil Exploitation in Angola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J]. Journal of Strategy and Decision-Making, 2015, 6(01): 14-27.
王丰翔, 黄圣路, 王权, 等. 非洲铂族金属矿产资源禀赋特征、成矿潜力及开发利用[J]. 地质与勘探, 2021, 57(06): 1229-1242 WANG Fengxiang, HUANG Shenglu, WANG Quan, et al. Resource Endowment, Metallogenic Potenti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tinum-Group Elements Deposits in Afric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1, 57(06): 1229-1242.
王杰,任军平,何胜飞,许康康,刘晓阳,左立波,孙凯,龚鹏辉,贺福清.南非主要金矿集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地质论评,2014,60(05):997-1008.DOI: 10.16509/j.georeview.2014.05.006. WANG Jie,REN Junping,HE Shengfei, et al.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Gold Deposit-accumulated Area in South Africa[J]. Geological Review,2014,60(05):997-1008.DOI: 10.16509/j.georeview.2014.05.006.
王秋舒, 元春华, 陈其慎, 等. 非洲矿业国际合作新趋势及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 2019, 28(12): 57-62 WANG Qiushu, YUAN Chunhua, CHEN Qishen, et al. The new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frican mining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9, 28(12): 57-62.
肖晓林, 冯晔, 刘高峰. 莫桑比克安岗尼亚地区钛铁矿床的发现及找矿潜力[J]. 矿产勘查, 2014, 5(06): 920-926 XIAO Xiaolin, FENG Ye, LIU Gaofeng, et al. Discovery of the Ilmenite Ore Deposit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Angonia area, Mozambique[J]. Mineral Exploration, 2014, 5(06): 920-926.
姚桂梅.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非产能合作[J]. 当代世界, 2017, (07): 38-41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7.010 YAO Guimei. China-Africa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J]. Contemporary World, 2017, (07): 38-41.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7.010
张颖. 中国对非洲外交: 理念与实践[J]. 国际问题究, 2018, (01): 27-40 ZHANG Ying. China’s Diplomacy to Africa: Concept and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8, (01): 27-40.
张振芳, 王靓靓, 于瑞, 等. 非洲锆矿资源地质特征及勘查开发[J]. 地质与勘探, 2021, 57(6): 1257-1268 ZHANG Zhenfang, WANG Liangliang, YU Rui,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irconium Resources in Afric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1, 57(6): 1257-1268.
赵琪, 张伟萍, 李颖. 中国对非洲矿业投资现状分析[J]. 资源与产业, 2016, 18(01): 7-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51230.018 ZHAO Qi, ZHANG Weiping, LI Ying. Actuality of Chinese Capital in Africa’s Mining Sector[J].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16, 18(01): 7-12.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51230.018
赵宏军,陈秀法,何学洲,张新元,张潮,王靓靓,陈玉明,陈喜峰,卢民杰,周尚国,黄费新,姚春彦,杨言辰.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J].中国地质,2018,45(05):890-919. ZHAO Hongjun, CHEN Xiufa, HE Xuezhou, et al. A Study of Genetic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Distribution Zones of Global Iron Deposits[J].Geology in China,2018,45(05):890-919.
郑瀚, 陶晓风. 塞拉利昂洛琴BIF 型铁矿成因与控矿因素分析[J]. 华东科技: 综合, 2019, (2): 0330-0331 ZHENG Han, TAO Xiaofeng. Analysis of the Genesi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BIF-type Iron Ore at Lochin, Sierra Leone[J]. East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2): 0330-0331
朱清, 谭卫, 邹谢华, 雷涯邻. 矿业企业ESG治理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 35(03): 16-21+72 ZHU Qing, TAN Wei, ZOU Xiehua. The ESG Governance of Mining Enterpri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22, 35(03): 16-21+72.
Kröner A, Hoffmann J E, Wong J M, et al. Archeaen Crystalline Rocks of the Eastern Kaapvaal Craton[M].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9: 1 − 32.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徐永,聂浩刚,冀显坤,乔冈. 陕北榆林地区植被好转背景下面临的生态环境新挑战. 西北地质. 2024(05): 308-318 . 本站查看
2. 马红梅,杨焕霞. 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 2024(20): 107-10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