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高级检索

    引用排行

    1
    摘要:
    山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都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在试点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按照目的和比例尺精度的不同可分为3个层次:①区域远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山区城镇遭受远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例尺为1∶50 000。②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调查山区城镇周边区域每个斜坡和沟谷,评价其变形失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10 000。③场地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重大工程建设、旅游景点等重要场地周边斜坡和沟谷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5 000~1∶2 000。对每个层次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以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区典型山区城镇为研究区,建立了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应用示范。
    2
    摘要: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群聚与群发现象导致灾情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降低多灾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将咸阳市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结合起来,开展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市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分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渭河河谷沿线地段和西北侧的中低山丘陵区风险程度以中风险和高风险为主,主要集中在秦都区城区东南侧、武功县西北侧、乾县县城区、三原县城区东侧、淳化县城区、彬州市城区以及旬邑县县城区,其他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程度以低风险和极低风险为主。研究成果可为咸阳市应急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3
    摘要: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查评价工作,特别是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探索了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技术方法、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有效支撑了西北各省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笔者在回顾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分析了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基于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优化和完善监测技术、构建隐患点与风险区双管控的风险管控模式,进一步整体提升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的建议。
    4
    摘要:
    笔者以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为目标研究区域,基于地理空间和历史滑坡数据,利用混合高斯聚类(GMM)优化的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随机森林(RF)4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模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黄土侵蚀强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质构造7个环境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以30 m栅格建立影响因子地理空间数据库,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80万栅格单元。利用混合高斯聚类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的栅格单元进行聚类,得出初步的滑坡易发分区,选择易发程度最低类别中的栅格单元作为非滑坡区域,每次随机选择500个单元作为非滑坡单元,并根据历史滑坡数据将203个已知滑坡栅格单元作为滑坡单元,建立4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预测,绘制各算法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对各个算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目标研究区域,各模型的滑坡易发区划图与实际的滑坡分布情况总体相吻合。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6,测试集准确率最高为0.93;BP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测试集准确率次之,为0.90和0.87;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0.86、0.81和0.85、0.80,均低于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模型。
    5
    摘要:
    云南省陇川县地质环境脆弱,易发生滑坡灾害,对其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指导陇川县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陇川县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归一化植被指数、水系距离、断层距离、地层岩性和道路距离等10个评价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和ArcGIS软件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滑坡高易发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中易发区主要位于中部、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低易发区主要位于陇把镇、城子镇大部分地区和户撒阿昌族乡的西北部;不易发区主要位于清平乡中部、城子镇中部部分地区、以及章凤镇大部分地区。在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包含83.56%的滑坡灾害点,且滑坡面积随着易发性等级的增加也随之增大。滑坡中、高易发区内发生的滑坡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滑坡面积的22.79%和58.13%,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相吻合,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区域的滑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6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地表基质层作为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中的第一层,是支撑孕育地表覆盖层的基础物质。因此,实施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调查,准确掌握其本底现状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准确把握国家需求,率先在保定地区开展了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试点调查工作。以保定地区地表基质层调查工作探索实践为基础,地表基质试点任务总结提出了地表基质层调查要素-指标体系,探讨确定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层调查底界。首次建立了“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建库模拟、平台服务”的地表基质层调查技术路线和“资料改化、遥感解译、综合编图、剖面测量、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施工(钻探、槽探、井探等)、采样测试、综合研究”等地表基质层调查方法体系,探索了不同工作手段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地表基质层调查工作部署意见建议,旨在为组织和部署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调查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17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