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e Rock Pools in Liyuan Area, Biyang Depression
-
摘要:
泌阳凹陷栗园地区在基岩露头发现油气显示并钻遇基岩油藏,研究其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对指导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露头、地震、钻井、测录井、岩心、地化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栗园地区基岩油藏形成的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研究认为:生烃洼陷内核桃园组地层形成的油气在鼻状构造背景下通过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向基岩内运移并聚集成藏。中元古界大河群蔡家凹组大理岩在构造作用下发育高角度剪切构造缝和溶蚀孔洞,孔渗性能良好,是主要基岩储层。上覆孤山头组片岩、边界断层泥、上盘泥页岩和稳定基岩内幕水动力条件为油气提供有效保存条件。栗园地区基岩油藏成藏模式分析可为同类型断陷盆地基岩油藏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Abstract:Oil and gas shows are found in bedrock outcrop and bedrock reservoirs are discovered by drilling in Liyuan area of Biyang Depression. Studying it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sags. Based on outcrop, seismic, drilling, logging, mud logging core, and geochemical data,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factor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bedrock pools in Liyuan area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il and gas formed in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depression of the Hetaoyuan Formation migrated into bedrock and accumulated in the nose–like tectonic setting through the fault–sand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 The overlying Gushantou Formation schist, boundary fault gouge, upper wall shale and stabl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provide effective capping for oil and gas. The marble of Caijiawa Formation of Dahe Group in Mesoproterozoic developed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 and dissolution hole under the action of structure. The pore permeability is good and it is the main bedrock reservoir.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forming model of bedrock reservoirs in Liyuan area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bedrock reservoirs in the same type of fault basins.
-
Keywords:
- Biyang depression /
- Caijiawa formation /
- marble /
- sealing conditions /
- pathway system
-
2023年度,《西北地质》得到了以下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的大力支持,各位专家对期刊稿件的审阅、论文质量的把关及期刊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 称 柏中杰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曹华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副研究员 曹华文 成都理工大学 副研究员 曹荆亚 香港科技大学 副教授 查显锋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陈彬滔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高级工程师 陈树旺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陈 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教授 陈希节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程 林 湖北冶金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 戴立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邓小华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邓宇峰 合肥工业大学 副教授 董国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董王仓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杜国梁 河北地质大学 副教授 冯旭亮 西安石油大学 副教授 付国民 长安大学研究生院 教授 付乐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副教授 付长垒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 高永宝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研究员 葛荣峰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葛伟亚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龚庆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郭 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副研究员 韩海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韩建光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研究员 洪 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侯恩科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教授 侯可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黄发明 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 副教授 黄 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副研究员 黄金廷 西安科技大学 教授 黄天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黄小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霍艾迪 长安大学 教授 姜 航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蒋兴超 长江大学 副教授 焦 堃 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员 李国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李 楠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月 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教授 李 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李盛富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正高级工程师 李同录 长安大学 教授 李文厚 西北大学 教授 李文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李艳广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李永军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李兆营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七地质大队 研究员 梁积伟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副教授 梁收运 兰州大学 教授 梁修雨 南方科技大学 副研究员 刘 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刘冠男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刘家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刘宽厚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退休) 正高级工程师 刘 磊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刘艳辉 环境监测院 正高级工程师 卢全中 长安大学 教授 骆乾坤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吕鹏瑞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马洪云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马致远 长安大学 教授 聂海宽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员 牛亚卓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副研究员 裴先治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彭义伟 成都理工大学 副教授 戚志鹏 长安大学 副教授 钱 会 长安大学 教授 钱加慧 中山大学 副教授 瞿泓滢 中国地质科学院 正高级工程师 任军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任启强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研究员 任战利 西北大学 研究员 阮班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研究员 邵广周 长安大学 教授 沈 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施 炜 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员 宋博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副教授 宋 昊 成都理工大学 教授 宋友桂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孙彬彬 廊坊市物化探所地球化学探测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孙萍萍 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员 孙守琴 四川大学 研究员 唐 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田荣松 贵州大学 讲师 王北颖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教高 王国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王会峰 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王建强 西北大学 副教授 王兰民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研究员 王凌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 平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副教授 王瑞廷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王文科 长安大学 教授 王文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王新刚 西北大学 教授 王新娟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 正高级工程师 王旭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王亚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副研究员 王 尧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研究员 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 教授 王振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志伟 河北地质大学 教授 吴和源 西安石油大学 讲师 吴瑞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肖 凡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谢富伟 成都理工大学 副教授 谢月清 南京大学 教授 徐 永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许 领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薛 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杨福新 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三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杨高学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教授 杨合群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杨建国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杨 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 杨晓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杨忠堂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叶万军 西安科技大学 教授 尹立河 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研究员 于国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于学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余文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岳东霞 兰州大学 教授 张常亮 长安大学 副教授 张成立 西北大学 教授 张达玉 合肥工业大学 教授 张登飞 西北大学 副教授 张 飞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张辉善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高级工程师 张继锋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教授 张 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张廷山 西南石油大学 教授 张庭瑜 长安大学 副教授 张西营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研究员 张艳飞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张 毅 兰州大学 副教授 张云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张照伟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章永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教授 赵超英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教授 赵腾远 西安交通大学 特聘教授 郑春莉 西安交通大学 副教授 郑德顺 河南理工大学 教授 钟世华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周敖日格勒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周 海 长安大学 副教授 朱 桦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朱经经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朱占荣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
-
陈文玲, 周文.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4(5): 17-24 CHEN Wenling, ZHOU We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reas in Petaliferous Basins-The Basem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2012, 34(5): 17-24.
程学峰. 泌阳凹陷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3): 294-298 doi: 10.3969/j.issn.1001-3873.2006.03.009 CHENG Xuefeng. A study on Pertoleum Accumulation in Basement Reservoir, Biyang Sag[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06, 27(3): 294-298. doi: 10.3969/j.issn.1001-3873.2006.03.009
黄第藩, 梁狄刚.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5): 1-10 doi: 10.3321/j.issn:1000-0747.2005.05.001 HUANG Difan, LIANG Digang.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of oil generation in petroleum plays: discussing with oil inorganogenic[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32(5): 1-10. doi: 10.3321/j.issn:1000-0747.2005.05.001
姜亭, 周俊林, 牛亚卓,等. 西北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进展和展望[J]. 西北地质, 2022, 55(3): 64−80. JIANG Ting, ZHOU Junlin, NIU Yazhuo,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Public Petroleum Geological Survey in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22, 55(3): 64−80.
李智, 张志业, 何登发, 等.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与南阳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a, 39(2): 74-84 LI Zhi, ZHANG Zhiye, HE Dengfa et al. Comparison in petroleum geology between Biyang Depression and Nanyang Depression in Nanxiang Basin and its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a, 39(2): 74-84.
李智, 张志业, 何登发, 等. 唐河—栗园—泌阳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兼论桐柏造山带与泌阳凹陷的盆—山关系[J]. 地质科学, 2020b, 55(3): 921-938 doi: 10.12017/dzkx.2020.056 LI Zhi, ZHANG Zhiye, HE Dengfa, et al.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Tanghe-Liyuan-Biyang fault and its impli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ngbai orogenic belt and Biyang Depres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20b, 55(3): 921-938. doi: 10.12017/dzkx.2020.056
李宗耀, 裴先治, 李瑞保, 等. 东秦岭商丹地区武关岩群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 2017, 50(1): 151-164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17.01.014 LI Zongyao, PEI Xianzhi, LI Ruibao, et al. Detrial Zircon U-Pb Age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Wuguan Group in the Shangdan Area of East Qinling[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7, 50(1): 151-164.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17.01.014
李承东, 赵利刚, 徐雅雯, 等. 北秦岭宽坪岩群变质沉积岩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2018, 45(5): 992-1010 doi: 10.12029/gc20180508 LI Chengdong, ZHAO Ligang, XU Yawen, et al. Chronology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Kuanping Group Complex in North Qinling Bel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Geology in China, 2018, 45(5): 992-1010. doi: 10.12029/gc20180508
李运冬, 张盼, 何孝良, 等. 桐柏地区北秦岭地体中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 2018, 51(4): 82-96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18.04.010 LI Yundong, ZHANG Pan, HE Xiaoliang, et al. Zircon U-Pb Dati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neissic Granite from North Qinling Terrain in Tongbai Area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8, 51(4): 82-96.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18.04.010
吴彦雄, 马达德, 刘君林, 等. 柴西地区基岩油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1): 1689-169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1.1689 WU Yanxiong, MA Dade, LIU Junlin, et 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basement oil pool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4, 25(11): 1689-169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1.1689
潘建国, 郝芳, 张虎权, 等. 花岗岩和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勘探潜力[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80-385 doi: 10.3969/j.issn.1672-1926.2007.03.013 PAN Jianguo, HAO Fang, ZHANG Huquan, et al. Formation of granite and volcanic rock reservoirs and their accumulation model[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07, 18(3): 380-385. doi: 10.3969/j.issn.1672-1926.2007.03.013
谢恭俭. 酒泉盆地西部鸭儿峡变质基岩油藏的形成条件[J]. 石油学报, 1981, 2(3): 23-30 doi: 10.7623/syxb198103003 XIE Gongjian. Occurrence of the oil pool in the metamorphosed basement in Yaerh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Jiuquan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 1981, 2(3): 23-30. doi: 10.7623/syxb198103003
朱伟鸿, 蒲洪果, 曾明. 栗园地区基岩油气储层特征[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 30(4): 39-41 doi: 10.3969/j.issn.1673-8217.2016.04.011 ZHU Weihong, PU Hongguo, ZENG Ming. Characteristics of bedrock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Liyuan area[J].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6, 30(4): 39-41. doi: 10.3969/j.issn.1673-8217.2016.04.011
Landes K K, Amoruso J J , Charlesworth L J, et al. Petroleum resources in basement rocks[J]. AAPG Bulletin, 1960: 10(44): 1682-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