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n the Geomorphic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Evolution of Danxia in Tongde Shizang, Qinghai
-
摘要:
青海同德石藏地区发育黄河流域最上游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形态特征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基于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按单体地貌形态对石藏丹霞地貌进行分类,包括7种丹霞正地貌和5种丹霞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石藏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为古近纪西宁组紫红色巨厚层状砂砾岩,受地质构造、物理化学风化、机械侵蚀和重力等内外营力作用塑造形成,并经历了红层堆积、红层盆地构造抬升、丹霞地貌发育幼年期和青年期4个形成演化阶段。从地质学角度揭示出丹霞地貌的成因演化过程,对进一步认识中国西部地区丹霞地貌发育以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保护和利用地学旅游资源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Abstract:The Danxia landform landscape with the largest contiguous area and 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developed in Shizang area of Tongde,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Shizang Danxia landform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landform form, including 7 Danxia positive landform and 5 Danxia negative landform, with diverse types and unique landscape. The Shizang Danxia landform in th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Xining group purple thick layer glutenite, affected by geological struc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erosion, and gravity machinery, such a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ales force shape formation, and go through the red layer accumulation, red basin tectonic uplift, danxia landforms of infancy and adolescence forme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Danxia landform in western China,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earth science, and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geoscience tourism resources.
-
Keywords:
- Danxia landform /
- type characteristics /
- genetic evolution /
- Qinghai Tongde
-
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根据世界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着眼地区经济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统筹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地方政府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生态系统是地球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提出明确要求。对区域生态资源赋存状态与变化进行准确评估,是构建“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的基础。基于自然的资本属性,根据生态系统及其固碳功能服务衡量经济价值(Costanza et al.,1997)的区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不仅可以为从国家层面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技术支持,也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政策优化调整的基础。
国内很多学者已对中国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开展评估研究。早期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约为GDP的1.25倍(陈仲新等,2000),固碳服务价值约为773.5×109~3619.2×109元(欧阳志云等,1999)。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和动态可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Elmqvist et al.,2003;Cortina et al.,2006),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因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差异很大(谢高地等,2015;潘勇军等,2018)。然而,当前研究对于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影响考虑较少,而这却是生态脆弱与退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基于地区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固碳功能评估,对于脆弱生态的修复措施和经济建设的政策调整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榆林地处黄河中游地区,丰富的资源储量使榆林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也逐渐成为限制榆林市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剧了环境保护难度,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应对环境压力和干扰的能力是榆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景观结构指数对固碳功能进行空间分析,尝试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特征,以期为榆林市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榆林市位于黄河中游西岸,地理坐标为E 107º14′51″~111º14′31″,N36º48′58″~39º35′7″,包含1市2区9县,总面积为42920 km2。全市地势西北高、东西低,古长城以北的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风蚀沙化较严重,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大。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因为地处农牧交错区,榆林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以农牧业为主,从20世纪末开始发展轻重工业,到2006年开始以能化产业为主导,榆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富集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引发了对土地、植被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差,局部地区甚至仍在恶化(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1)。
1.2 数据来源
遥感数据采用MOD17A3HGF数据(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图像空间分辨率为500 m ×500 m,数据选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分类和25个二级分类。
1.3 研究方法
1.3.1 固碳服务功能价值
MOD17A3HGF数据是基于BIOME-BGC模型通过Terra卫星遥感参数计算的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遥感监测产品。将MOD17A3HGF数据转化为NPP值,利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生成1 km×1 km的栅格数据。将生成数据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榆林市行政区划进行重采样、重分类、栅格计算等处理,得到2000~2020年榆林市6大类生产性土地的NPP统计数据。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法对固碳功能量进行估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固碳价值进行换算。CO2吸收价值根据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取58元/t。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通过各区县固碳价值量的总和与区划总面积换算得到,各区县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
1.3.2 林地系统综合指数
基于遥感数据通过Fragstats对景观格局进行计算。分别在景观和类型水平下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聚集度指数(AI)等指标,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各区县森林景观计算结果标准化处理后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各区县林地综合指数。对各年份分别计算,得到各区县林地综合指数趋势变化。
1.3.3 主成分分析
基于气象条件、土地利用及工业GDP占比对各区县固碳价值进行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结构和人类活动对固碳价值的影响。采矿是榆林地区最主要的重工业产业,由于缺乏直接的采矿数据,以工业GDP占比代表地区工业活动。数据分析使用R-software (version3.5.3)。
2. 分析结果
榆林市2000年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为5423万元, 2020年达到11449万元。西部的榆阳区、神木市、靖边县和定边县固碳价值总量最高,平均占全市10%以上。东南部的绥德县、米脂县、佳县、清涧县和子洲县固碳价值量占比较低,吴堡县最低仅约占1%。2020年榆林市固碳价值总量比2000年增加了111%,但各区县间增幅不同。西部的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增幅低于全市,分别增长了89%和96%,靖边县略高增加了114%。东南部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增幅基本高于120%,清涧县增加了175%。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榆林全市范围以草地和耕地为主,面积占比82%。2000年至2020年间全市草地和耕地固碳价值量分别增加了116%和101%。林地在榆林地区占比较小,然而到2020年固碳价值量增加了176%。建设用地增长速率最快固碳价值变幅最大。全市范围未利用土地持续缓慢减少,固碳价值量增幅最小。
3. 讨论
3.1 榆林市固碳价值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榆林市固碳价值总量的空间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因为价值总量估算是基于行政区划面积,对区划面积较小的区县会低估,笔者基于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对各区县生态系统固碳功能进行对比。榆林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量多年平均21.25 元/ha,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水平高于全市,多年平均为21.96~24.98 元/ha,西北部区县基本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图1)。文中估算结果低于已报道的陕北榆林地区结果(李晶等,2011;封建民等,2018),可能与数据分辨率以及采用的市场交易价格低于造林成本价格有关。榆林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陕北地区NPP从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一致(李登科等,2022),显示出区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差异。
对12区县固碳价值的PCA运算显示东南部区县与西北部区县在PC1(贡献率为44.1%~57.5%)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图2a),西北部区县正向分布,东南部区县负向分布。20年间工业GDP占比对PC1的贡献率始终较高,建筑用地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加,表明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主要依据工业活动形成东南部区县和西北部区县的分划,这与榆林市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市域西北部吻合。西北部区县矿产资源富集,采矿活动等重工业发达,对地表的破坏可以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功能。神木市是榆林典型的采矿工业区,煤矿资源丰富,工业GDP占比在20年间从86%增加到98%,对PC1的负荷也从2.09增加到3.18,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与工业、建设活动的相关性在逐渐增加。榆林市西北部区县如榆阳区、府谷县也都表现出受工业建设活动影响增加的相似趋势(图2b)。气象条件对PC2轴的贡献率较高。可能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影响,各区县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榆林市地貌类型南北不同,西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市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贡献了全市约83%的固碳价值。尽管耕草地比例在各区县不同,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固碳价值总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东南部区县的林地面积比例较高,因而林地固碳贡献在东南部区县相应增加。西北部靖边县、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横山县、定边县3%~4%的林地固碳贡献,在东南部区县增加到10%以上,绥德县和清涧县可以达到17%,提升了东南部区县的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单位面积固碳价值与林地比例的显著正相关(图3),以及与建设用地及工业活动的负相关表明,在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干扰会损害地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生态系统结构尤其是林地比例对固碳价值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全市范围看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增长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在2000~2020年间持续增长,然而区域间增长速率不同(图4a)。2020年西北部6区县固碳价值总量增加了4357万元,平均增长率了107%,平均增长速率为0.67。东南部6区县虽然行政区划面积小,固碳价值总量仅增加1668万元,然而区域内林地系统的面积比例、平均斑块面积更高(图4b),增长速率也显著高于西北部区县(p<0.05)。林地系统较高的比例和增长率使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平均增加了147%, 0.955的增速显著高于西北部区县(p<0.01)。
榆林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与沙漠过渡地带,脆弱的生态条件导致植被生长敏感易变。全球变化背景下,榆林地区也表现出气候暖干化和水资源减少趋势(杨文峰等,2002;王德丽等,2011),多坡地的地貌结构可能进一步加深地表干旱。矿产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如果不加以维护管理,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而退化,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林地综合结构指数显示榆林市东南部区县相对较高(图4a)。这种差异不仅仅因为林地总面积比例在东南部区县相对较高,而是区域内林地类型密度、大小、形状、临近度、连通性等的综合表现,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在东南部区县相对较好,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管理措施必然能够更好的发挥系统功能性。西北部区县林地系统结构性相对较差,不仅受地理条件限制,也与地方产业有关。榆林市作为中国能源化工基地,大量的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区县,矿山开发挤占了资源并造成景观破碎化,不利于植被发展。神木市林地类型比例、平均面积大小、连通性在全市基本处于最低值,且在不断恶化,林地综合指数较低并具有较大波动。矿山开发对林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前的固碳功能,而且可能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由这种潜在影响得知,在易发生土壤侵蚀或地质灾害的黄土高原地区(孙萍萍等,2022;仲原等,2022)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加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协调好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景观的破碎化,加强水资源利用成效,从而实现地区长期的“双碳”目标。
3.2 榆林固碳价值的年代变化
2000~2020年榆林市固碳价值持续稳定增长,然而2000~2010年增长速率显著高于2010~2020年(图5)。定边县和绥德县位于榆林市南部,两县都没有煤矿开采,工业GDP占比不高,2020年分别仅占全县GDP总值的10%和15%。两县均是以耕地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建筑用地很少,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主要是林地和未利用地(图5b)。林地较多的绥德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更高(图5b),增长率也更高(图5a)。为了在更小尺度进行对比,分别在两县基于相似土地利用结构选取了10 km × 10 km样方,绥德县样方不仅固碳价值提高了27.5%,20年间固碳价值的增长率也提高了92%。
1999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榆林市重点实施了建设工程,并从2006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全市耕地面积在2000~2010年下降较快(p<0.01),2010~2020年下降速率减缓。20年间草地和林地整体呈上升趋势,然而草地面积在2010~2020年出现下降,只有林地始终保持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的年代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林地增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整治政策的实施改善了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的逐渐恢复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提高。2000~2010年榆林市林地固碳价值增加337.66万元,2010~2020年增加116.13万元。相应各区县固碳价值总量增加量和增长速率均表现出极显著年代差异(p<0.01)。西北部区县受采矿等工业建设活动影响,固碳价值增长速率普遍较低。加强全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协调性,对榆林市西北部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1)2000~2020年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价值持续增长,2000年代固碳价值年增长480万元/a,2010年代增速减缓年增长120万元/a。全市单位面积固碳价值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区县单位面积固碳价值增长速率也更快。
(2)采矿工业活动是形成榆林市西北、东南各区县分划的主要因素,东南部工业活动少、林地占比较高,固碳价值主要受生态系统结构性变化的影响。
(3)榆林地区长期的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景观的破碎化,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长期来看,未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时,应尽可能扩大单个系统类型面积、避免分散,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改善林地系统的结构性与稳定性,实现提质增效。后续可进一步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进行核算,深入分析系统结构变化影响下的系统功能变化。
-
图 4 研究区西宁组实测地层剖面图(据祁生胜等,2008修改)
1.砾岩;2.含砾砂岩;3.砂岩;4.粉砂岩;5.泥岩;6.泥质粉砂岩;7.长石砂岩;8.长石石英砂岩;9.板岩;10.角度不整合界线;11.逆断层;12.岩层产状;13.地层代号;14.分层序号
Figure 4. Measured stratum profile of Xini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图 6 石藏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彭华,2000修改)
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Shizang Danxia lanform formation process
表 1 石藏丹霞地貌类型及特征
Table 1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anxia landform in Shizang
类型 指标依据 特征 分布 正地貌 丹霞崖壁 坡度>60°,高度>10 m的崖坡 多直立坡和陡崖坡,流水侵蚀崖壁凹凸不平,崩塌崖壁直立光平;壁上多顺层凹槽和洞穴 坚硬岩石地段的大部分边坡,山缘或沟谷两侧 丹霞石墙 长度大于2倍宽度,高度大于宽度 顺构造线方向延伸,呈墙状山块,低矮者可称石梁 一般和石峰相伴产出,发育受断裂、裂隙控制,常沿构造线延伸 丹霞石柱 孤立石柱,一般高度大于直径 多呈方形或圆形,低矮者(高度小于直径)可称石墩 垂直断裂切割的地段,一般产出于丹霞崖壁边缘 丹霞石峰 陡崖坡构成的锥状山峰 由陡坡围限的锥状山块,有尖顶、平顶和圆顶等差别 坚硬岩石地段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区 丹霞低山 局部陡崖,多为30°~60°的陡坡山峰 多以陡坡或陡缓坡相间构成石峰或山梁,局部存在陡坡崖 岩性稍软地段 丹霞丘陵 以基岩陡坡为主,大部分坡度在55°以下 无连续陡崖坡,缓坡上基岩裸露 抬升后长期稳定的侵蚀区或软岩地段 崩塌堆和崩塌巨石 陡崖下不规则锥状崩积体和巨石块 块状崩塌堆积,叠置洞穴;石块大小不同,单块巨石大可至几百立方米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区,陡崖坡的下部 负地貌 顺层凹槽 顺软岩层形成的崖壁凹槽,宽∶高≥10∶1,深度小于槽口高度 岩壁上出露的软岩层风化或侵蚀形成凹槽,连续或不连续 多见于丹霞崖壁,顺软岩层
发育丹霞洞穴 深度大于外口最小尺度的凹穴 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如顺层洞穴、水平洞穴、蜂窝状洞穴等;纵深方向多顺层延伸 崖壁软岩出露地带或流水侧蚀部位 丹霞穿洞 蚀穿山块的通透洞穴 洞高小于洞顶岩层厚度的称为穿洞(石窗);洞高大于洞顶岩层厚度的跨谷穿洞为天生桥,否则为石拱 一般产出于石墙中软岩地段,山块顶部蚀穿形成石窗,底部形成穿洞 竖向洞穴 竖向发展的洞穴,高度大于宽度 由垂直水流侵蚀形成,不一定有平展的洞顶 垂直节理发育区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区 沟 谷 线谷 谷深>3 m并大于5倍谷宽, 谷宽<1 m 仅容1人通过或人不能通过,谷壁直立或平行,俗称“一线天” 主要顺构造线发育,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区 巷谷 谷深>3 m并大于5倍谷宽,谷宽1~10 m 两壁呈“V”型或“U型”,垂直或同斜,谷底较平坦 峡谷 谷深大于谷宽,谷底宽度>10 m的山谷 两侧谷壁以陡坡为主,谷地可见小型边滩,谷底平坦 -
保广普, 刘春娥, 黄广文. 青海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演化[J]. 西北地质, 2019, 52(3): 199-208 doi: 10.19751/j.cnki.61-1149/p.2019.03.018 BAO Guangpu, LIU Chun'e, HUANG Guangwe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Danxia Landform in Qinghai[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9, 52(3): 199-208. doi: 10.19751/j.cnki.61-1149/p.2019.03.018
蔡厚维. 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活动性[J]. 西北地质, 2009, 42(1): 34-42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09.01.002 CAI Houwei. Present Crustal Activity Tibetan Plateau[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9, 42(1): 34-42.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09.01.002
郭福生, 陈留勤, 严兆彬, 等.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J]. 地质学报, 2020, 94(2): 361-374. GUO Fusheng, CHEN Liuqin, YAN Zhaobin, et al.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danxianization of Danxia landscapes[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20, 94(2). 361-374.
黄进, 陈致均,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上)[J]. 山地学报, 2015, 33(4): 385-396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049 HUANG Jin, CHEN Zhijun, QI Deli.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Danxia Landform in China(first)[J]. Mountain Research, 2015, 33(4): 385-396.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049
刘星星, 宋磊, 金彦香, 等. 青藏高原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与环境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6): 41-47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3.06.036 LIU Xingxing, SONG Lei, JIN Yanxiang, et al. History of aeolian deposit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climate change over Holocen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7(6): 41-47.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3.06.036
刘志杰, 孙永军.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1): 79-82+91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07.01.019 LIU Zhijie, SUN Yongjun.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Formation,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23(1): 79-82+91.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07.01.019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03-211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0.03.002 PENG Hua. A Survey of the Danxia Landform Research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20(3): 203-211.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0.03.002
彭华. 丹霞地貌分类系统研究[J]. 经济地理, 2002, 22(S1): 28-35 PENG Hua. The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anxia Landform[J].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22(S1): 28-35.
彭华. 丹霞地貌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PENG Hua. Danxia geomorph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20.
祁生胜, 马志康, 安守文, 等. 1∶25万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幅(I47C002004)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2008 祁生胜, 李五福, 于文杰, 等. 青海新一轮地质志修编报告[R].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2018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 SHI Yafeng, LI Jijun, LI Bingyuan. Uplif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Qinghai-Xizang(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te Cenozoic[M].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8.
王国灿, 曹凯, 张克信, 等.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的时空格局[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1(3): 332-349 WANG Guocan, CAO Kai, ZHANG Kexin, et al.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of tectonic uplift s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Cenozoic[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41(3): 332-349.
肖景义, 陈建强, 张璞. 青海地质旅游发展探讨[J]. 西北地质, 2007, 40(3): 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07.03.013 XIAO Jingyi, CHEN Jianqiang, ZHANG Pu.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Geo-tourism in Qinghai Province[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7, 40(3): 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9-6248.2007.03.013
张克信, 王国灿, 陈奋宁, 等.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5): 583-597 ZHANG Kexin, WANG Guocan, CHEN Fenning, et al. Coupling between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Distribution of Basins of Paleogene-Neogene[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5): 583-597.
张克信, 王国灿, 骆满生, 等.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5): 697-712 doi: 10.3799/dqkx.2010.085 ZHANG Kexin, WANG Guocan, LUO Mansheng, et al. Evolution of Tectonic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of Cenozoic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Its Response to Uplift of the Plateau[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 35(5): 697-712. doi: 10.3799/dqkx.2010.085
张克信, 王国灿, 洪汉烈, 等. 青藏高原新生代岩石剥露、沉积与气候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A]. 中国古生物学会学术年会[C], 2011: 232−234 张克信, 王国灿, 洪汉烈, 等. 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 地质通报, 2013, 32(1): 1-18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13.01.001 ZHANG Kexin, WANG Guocan, HONG Hanlie, et al. The study of the Cenozoic uplift in the Tibetan Plateau[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3, 32(1): 1-18.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13.01.00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徐永,聂浩刚,冀显坤,乔冈. 陕北榆林地区植被好转背景下面临的生态环境新挑战. 西北地质. 2024(05): 308-318 . 本站查看
2. 马红梅,杨焕霞. 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 2024(20): 107-10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