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

徐友宁, 武征, 赵子长

徐友宁, 武征, 赵子长.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J]. 西北地质, 2001, 34(2): 28-33.
引用本文: 徐友宁, 武征, 赵子长.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J]. 西北地质, 2001, 34(2): 28-33.
XU You-ning, WU Zheng, ZHAO Zi-chang.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1, 34(2): 28-33.
Citation: XU You-ning, WU Zheng, ZHAO Zi-chang.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1, 34(2): 28-33.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China

  • 摘要: 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经济已成为西北地区各省、区主要工业经济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受政策、管理、技术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类型主要为资源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在西部大开发中,矿产资源开发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否则,恶化的矿区生态环境必将阻碍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西部大开发中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A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Northwest China. Mining industry has became mainly industry economic types.Because of policy,administration and technology,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come forth by mining mineral resources. They are divided in to three main types:the destroy of resources,the geological hazard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t will be very important to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mining mine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all northwest provinces. Otherwise,it would hi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northwest society and economy.
  • 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危险性研究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项目,采用的手段也以人工现场调查为主。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被引入到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用于地质灾害识别与辅助调查,这一时期对遥感的应用仅限于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信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的不断发展,GIS+RS+其他数据的配合在地质灾害调查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卓然的成果,极大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Wu S et al.,2004Nichol J E et al.,2006李曼等,2015Pavlova I et al.,2017张茂省等,2019a2019b王小浩等,2020)。

    前人尝试用各种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例如,唐亚明等(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已有的黄土滑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危险性递阶层次模型和危害性递阶层次模型,指导黄土滑塌风险评价。俞布等(2012)运用证据权法,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建立杭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图。张麒麟(2016)通过统计分析结合地质特征,建立评价体系,进行了巴中市平昌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张晓东(2018)运用GIS和RS技术对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并编制了该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封建明等(2021)采用DEM数据、地质图、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等专题数据,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的计算,建立略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估。综上所述,采用GIS+遥感技术进行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是可行的,但传统工作对要素的考虑往往不足,且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单一(唐亚明等,2015)。

    勉略宁地区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略阳县和宁强县的合称,地处秦巴山地,面积 8 817 km2,处于秦岭-大别缝合带和扬子板块西北缘龙门–锦屏缝合带的交汇区(王雁林等,2011),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和秦岭纬向构造的作用,山势陡峻、沟谷深切。勉略宁地区出露的地质单元主要为新太古代结晶基底、新元古代碧口群火山岩系组成的过渡基底及南华纪—震旦纪沉积盖层(杨运军等,2020),区域构造线以北东向、北西–东西向为主,也有规模较小的仅南北向构造,研究区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较坚硬块状碎屑岩类、坚硬–较坚硬碳酸盐岩类、软硬相间碎屑岩类、坚硬–较硬浅变质岩类、坚硬侵入岩类、坚硬–较坚硬火山岩类、一般粘性土及膨胀土8种类型,研究区与地质灾害关系紧密的工程活动主要有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和开垦种地3种(强菲等,2015王西安,2017)。该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导致该地区存在并发育独特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封建民等,2021苏晓军等,2021),《全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中均将勉略宁地区列为地质灾害最易发区和防治重点工作区,因此对该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笔者拟采用12类与地质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因子,构建训练样本集,采用5种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完成勉略宁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区的划分,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马寅生等,2004Van Westen C J et al.,2006乔伟,2015焦玉国,2016)。

    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勉略宁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了12类三级因子作为机器学习建模特征(表1)。一级因子包括孕灾因子和诱发因子,其中孕灾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工程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环境条件5类二级因子;诱发因子由人类工程活动和气候条件2类二级因子构成。三级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据农村居民点距离、距路网距离、降雨量等12类因子。未选择地震因子的原因是该数值在研究区内方差很小,对建模意义不大。

    表  1  评价因子表
    Table  1.  Evaluation Factors
    一级因子二级因子三级因子获取方式
    孕灾
    因子
    地形地貌高程DEM数据处理
    坡度DEM数据处理
    坡向DEM数据处理
    曲率DEM数据处理
    地质条件地质工程分区原始资料矢量化
    距断裂带距离距离分析
    气候条件降雨量多年年平均
    降雨量
    水文条件距河流距离距离分析
    环境条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处理
    诱发
    因子
    人类工程
    活动
    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
    距离农村
    居民点距离
    距离分析
    距路网距离距离分析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勉略宁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前期是充分结合多源数据对该地区的评价因子参数进行处理,即进行多源异构数据的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12类因子的表征见图1

    图  1  12类评价因子表征图
    Figure  1.  Characterization charts of twelve types of evaluation factors

    具体包括①地形地貌数据的获取及处理:由12.5 m的ASTER DEM数据处理得到勉略宁地区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及曲率图。②工程地质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将勉略宁地区工程地质岩组图进行矢量化,获得研究区各类工程地质岩组展布范围。③基础地质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将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图件进行矢量化,并绘制距断层距离图,对断层的影响进行定量刻画。④水文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对勉略宁地区河网展布进行矢量化,并绘制距河网距离图,对河网的影响进行定量表征。⑤环境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在NASA官网下载到MODIS遥感影像图,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此定量表征植被的覆盖程度。⑥人类工程活动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利用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对该图进行了属性提取,得到农村居民点图斑,并以此制作距农村居民点距离图。⑦气候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根据全国839个气象站点2015~2019年降雨总量数据,通过插值分析,得到勉略宁地区2015~2019年年均降雨量。此外,地质灾害点普遍分布在农村居民点附近,因此将其作为预测因子。搜集到勉略宁地区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省道、县道、铁路)矢量图,绘制距路网距离图,定量表征路网与地质灾害点之间的距离。

    以2014~2020年发生在勉略宁地区的地质灾害点作为正样本,样本空间尺度为90 m× 90 m,共223个正样本。在进行负样本选择之前,首先需要对正样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任意两相邻地灾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9 917.17 m,从“相邻地灾点距离概率累计曲线图”可以看出(图2),选取5 000 m作为缓冲半径时,缓冲区内有94%的概率会存在邻近的地灾点。因此,以5 000 m作为缓冲半径,缓冲区之外为作负样本的取样空间。之所以不选9917.17 m作为缓冲区半径的原因是,若以此作为半径,则留给负样本的取样空间范围会很小,影响了负样本的代表性。正负样本的分布见图3所示。

    图  2  相邻地灾点距离概率累计曲线图
    Figure  2.  Cumulative curve of distance probability of neighboring ground disaster points
    图  3  正负样本分布图
    Figure  3.  Positive and negative samples distribution chart

    在缓冲区外随机选取了723个负样本点,结合已有的223个正样本点,构建样本集,以12类二级预测因子作为12个特征,对数据进行提取与融合,构建样本特征矩阵。对整个研究区按照90 m×90 m划分栅格,共103 473 3个栅格,待判别样本的数据量为12416796个。

    需注意的是:笔者构建的特征矩阵中,“土地利用类型”和 “工程地质分区”这两类特征为名义变量,即数值只是代表了其类别的不同,而没有数量上的大小关系,因此要进行特征工程,将其转换为名义变量。利用OneHot编码对上述两类特征进行重新编译,其中“土地利用类型”编码为18维稀疏矩阵,“工程地质分区”编码为8维稀疏矩阵。处理后特征矩阵总共为36维。考虑到预测模型的通用性,未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或归一化等处理。由于选取的负样本数量远大于正样本的数量,所以使用了过采样(SMOTE)保证正负样本数量的均衡。

    选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NB)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5种机器学习算法。选取样本集中7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3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以训练集中的样本训练模型,以测试集中的样本评价模型的性能。

    笔者选用了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和AUC等5种评价指标对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准确率(Accuracy)是所有预测正确的(包括正类和负类)占总的比例。精确率(Precision)即正确预测为正类的占全部预测为正类的比例。召回率(Recall)即正确预测为正类的占全部实际为正类的比例。F1值为2×精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召回率)。AUC(Area Under Curve)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AUC的取值范围在0.5和1之间。AUC越接近1.0,检测方法真实性越高;等于0.5时,则真实性最低,无应用价值。

    利用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NB)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5种算法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如表2所示。AUC值见图4

    表  2  模型测试结果对比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model test results
    RF模型预测值准确率0.95
    10精确度0.96
    真实值 1 216 11 召回率 0.95
    0 10 221 F1值 0.95
    LR模型 预测值 准确率 0.83
    1 0 精确度 0.82
    真实值 1 193 34 召回率 0.85
    0 42 189 F1值 0.84
    SVM模型 预测值 准确率 0.78
    1 0 精确度 0.73
    真实值 1 198 29 召回率 0.87
    0 74 157 F1值 0.79
    NB模型 预测值 准确率 0.81
    1 0 精确度 0.75
    真实值 1 205 22 召回率 0.90
    0 67 164 F1值 0.82
    GBDT模型 预测值 准确率 0.95
    1 0 精确度 0.94
    真实值 1 215 12 召回率 0.95
    0 13 218 F1值 0.9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4  5种机器学习模型的ROC曲线
    Figure  4.  ROC curves for fiv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从AUC、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和F1值5类指标可以看出,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最优,同时,其各类指标已经接近1,因此未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超参数优化。

    对模型中特征的重要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针对已训练好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特征重要性的排序。图5显示,最重要的特征为降雨量,其余依次为与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地利用类型、高程等。研究结果表明,勉略宁地区控制地质灾害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为降雨,其次是与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指示了农村地区的房屋建设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一大诱因。

    图  5  评价因子重要性排序图
    Figure  5.  Evaluation factor importance ranking chart

    利用最优的随机森林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对整个研究区1034733个栅格进行了预测,并以概率的形式给出了预测结果,其中概率越接近1,表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越高,反之则越低。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采用自然间断法对将全区概率值划分为4个区间,分别对应于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绘制出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图6

    图  6  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图
    Figure  6.  Map of geological disaster hazard evaluation results in Mianlvening area

    由已发生地质灾害点与评价结果叠加图(图7)可以看出,所有已知地质灾害点几乎全部分布于极高和高危险区,表明了应用模型评价的有效性。

    图  7  已发生地质灾害点与评价结果叠加图
    Figure  7.  Overlay map of occurred geological disaster site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1)构建了各类原始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融合—机器学习建模—模型评价—预测—成果表达的整个流程。在分析了勉略宁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基础上,选取了降雨、植被覆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12类因子,采用GIS手段进行了定量表征。

    (2)基于5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了建模对比,优选以随机森林作为最终预测模型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位于评价的极高和高危险区,表明了本次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3)降雨量是机器学习建模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特征,在现阶段只能以年平均降雨量作为替代,这无法有效的表征地质灾害发生前的有效降雨,若后续能收集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当日降雨、前5日降雨、前10日降雨等数据,可为模型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

    (4)受限于原始数据分辨率影响,划分的栅格精度为90 m × 90 m,明显低于一般工作区栅格精度(25 m × 25 m)和重点工作区栅格精度(10 m × 10 m),后期在解决原始数据分辨率的基础上可开展精度更高的预测研究。

  • 武军. 云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J]. 中国地质,1999, (4).
    李烈荣,段永侯. 加强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支持西部开发战略[J].中国地质,2000,(6).
    国土资源规划司编.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1.
    曾键年. 矿山安全与矿山环境保护[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7, 4.
    孙成权, 等.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
    郝忠. 大型矿区可持续发展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 期刊类型引用(9)

    1. 冯旻譞,毛伊敏,贾俊,齐琦,孟晓捷,刘港,高波,高满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不同机器学习方法优劣对比:以宁强县大安镇为例. 中国地质. 2025(01): 205-214 . 百度学术
    2. 李蕴峰,卢彦达,陈卓,卢昱润,李涛涛. 基于信息量法和集成学习算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地质与资源. 2025(01): 77-86 . 百度学术
    3. 包维斌,李成云,张维东,张景庄,郭万里. 基于BP、RF模型的黄土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正宁县山河镇为例. 甘肃地质. 2025(01): 34-41 . 百度学术
    4. 林琴,郭永刚,吴升杰,臧烨祺,王国闻. 基于梯度提升的优化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对滑坡易发性评价:以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两岸为例. 西北地质. 2024(01): 12-22 . 本站查看
    5. 李海良,江思义. 多降雨工况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重点调查区为例. 西部探矿工程. 2024(07): 1-4 . 百度学术
    6. 付泉,党光普,李致博,田润青,石琳,赵鑫,王昆,石磊,吕娜娜. 基于分形维数耦合支持向量机和熵权模型的滑坡易发性研究. 西北地质. 2024(06): 255-267 . 本站查看
    7. 尚志,李越强,黄淑芬,杨传杰,李静,杜海超.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矿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04): 47-56 . 百度学术
    8. 吴秋菊,江思义,李春玲,李海良,黄捷笠. 基于GIS的北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研究. 贵州地质. 2023(01): 20-25 . 百度学术
    9. 严明,谢婉丽,何亚南,刘琦琦,何高锐,杨惠. 基于极值降雨假设法的城镇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以安康市岚皋县官元镇为例. 灾害学. 2023(04): 219-22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85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4379
  • 被引次数: 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1-04-05
  • 修回日期:  2001-06-08
  • 发布日期:  2001-06-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