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

何芳, 李英, 徐友宁, 张江华, 陈社斌

何芳, 李英, 徐友宁, 等.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J]. 西北地质, 2005, 38(3): 93-99.
引用本文: 何芳, 李英, 徐友宁, 等.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J]. 西北地质, 2005, 38(3): 93-99.
HE Fang, LI Ying, XU You-ning, et al. Natural environment types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5, 38(3): 93-99.
Citation: HE Fang, LI Ying, XU You-ning, et al. Natural environment types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05, 38(3): 93-99.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

Natural environment types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

  • 摘要: 自然环境区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基础,是自然环境综合特征的基本反映。以西北地区的气候分区、地貌分区、植被分区(生态分区)为基础,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划分为5个自然分区:阿尔泰—准噶尔区,塔克拉玛干—毛乌素沙漠区,青藏高原东北缘区,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地与汉水谷地区。这5个区有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特征,因而开发对策和环境对策是不同的,应予以分别对待。正确认识各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才能实现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the basement of territory plot,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barea is a basic refle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 compositive character. Based on climate subarea and geomorphology subarea and vegetation subarea (ecologic subarea )in Northweset China,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natural subareas: Altay-Junggar, Taklimakan-Mu Us,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oessial plateau and Qin ba mountains-Hanshui river valley.There are entive different in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superiority among these five different subareas.So,these areas should be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in the counterm easure of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Only exactly comprehend to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ubareas,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conomy and environment can be achieved in Northwest China.
  • 鲁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郯庐断裂西侧(李胜荣等,2021李世勇等,2021),受中生代强克拉通破坏影响而形成若干大型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与低温热液型金矿床(Liu et al.,2014Li et al.,20142017Li et al.,2022)。归来庄金矿就是该区内产出的大型断裂–隐爆角砾岩型矿床,是鲁西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典型代表(于学峰,20012009Li et al.,2018郭闯等,2023)。但一直以来对于归来庄金矿控矿断裂F1系统性研究较少,笔者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归来庄断裂F1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试图查明其控矿机制,以期为找矿提供新思路。

    鲁西地块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独立的构造单元,位于兰考–聊城断裂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以南,中新生代合肥盆地以北的区域(马明等,2022)。地层主要以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系、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层、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及火山岩为主,其中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地层是寒武系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页岩和奥陶系白云岩、灰岩。结晶基底主要是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王志才等,2001时秀朋等,2010)(图1)。区内主体断裂格局为NW–NWW向的盆-山格局,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莱芜凹陷、肥城凹陷、汶蒙凹陷和泗平凹陷。印支期鲁西地块受近SN向挤压力向WS方向上升隆起形成近EW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这些断裂反转为NW或EW向的张性正断层,新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共同作用,华北克拉通东部整体进入伸展垮塌阶段,鲁西地块发生了强烈的伸展正断活动,形成现今由两组呈“X”型组合的陡倾斜断裂构成,即NW–NWW走向和NEE走向的断层(李三忠等,2005张剑等,2017李少俊等,2018李理,2018徐聪,2021)。归来庄金矿位于鲁西地块的东南部,平邑凹陷与尼山凸起的交汇地带(张广辉等,2013Guo et al.,2014Xu et al.,2015于学峰等,2022),NNW向的燕甘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对该矿有较强的控制,近EW向、NW向的次级断裂构成了导矿和容矿构造。

    图  1  铜石地区区域地质图
    1.第四系;2.侏罗系;3.奥陶系;4.寒武系;5.泰山群山草峪组;6.隐爆角砾岩;7二长花岗岩;8.二长闪长玢岩;9.花岗闪长岩;10.二长闪长斑岩;11.断层;12.金矿床(点)
    Figure  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ongshi

    受区域构造应力转换及断裂发育的影响,该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大量幔源岩浆底侵上升,经地壳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与归来庄金矿关系密切的铜石杂岩体;位于燕甘断裂西侧的归来庄断裂F1是南盘下降的正断层(艾霞,2002朱光等,2016),对归来庄金矿的形态、规模、产状控制作用明显,其转折、复合、交汇部位是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为成矿提供了部分元素。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沿断裂带侵入的构造隐爆角砾岩带内及其两侧的碳酸盐岩中,以角砾岩型矿石和灰岩型矿石为主的I号矿体规模最大,总侧伏SW向,方位210°~230°,倾角由陡变缓,矿体近似透镜状,沿走向和倾向稳定变化,中间向两侧逐渐减薄,品位沿走向稳定变化,沿倾向随深度增加逐渐贫化,渐变为矿化体(图2)。

    图  2  归来庄断裂(F1)走向与矿体分布平面图
    Figure  2.  Strike and orebody distribution plan of Guilaizhuang fault (F1)

    矿石主要以晶粒结构、填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环边结构、碎裂结构为主;可见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纹层状构造、脉状构造、晶洞构造等。蚀变类型以萤石化、高岭土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为主,可划分为绢云岩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硅化、萤石化、绢云母化、水白云母化与金的富集密切相关,多种蚀变叠加往往形成富矿。

    笔者对归来庄金矿27、28、30、32、34、36、38、40等8条勘探线44个钻孔岩心进行系统观察,孔深350~1134 m,采集样品937件;在+48 m、+25 m、–30 m、–47 m、–64 m、–68 m、–76 m、–100 m、–110 m、–118 m、–158 m、–182 m、–198 m、–230 m、–238 m、–267 m、–300 m等中段采集热液蚀变岩和矿石样品42件(图3)。钻孔岩心采集间距为50 m左右,矿化蚀变带加密,采样间隔约为5 m。

    图  3  采样位置垂直纵投影图
    Figure  3.  Vertical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of sampling location

    归来庄断裂F1主要位于归来庄村西至小平安庄村东,地表出露长度达2.2 km,走向85°,倾向S,倾角随着倾向深部逐渐变缓。工程控制显示:标高–300 m以上,倾角为45°~68°;标高在–540~–600 m,倾角为29°~42°;标高在–600~–735 m,倾角为8°~11°。东西向水平断距变化比较明显,东段为50 m,向西逐渐变为180 m;垂直断距变化不显著,东段为85~120 m,向西逐渐变为90~120 m;破碎带宽0.6~29.3 m,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延展,具分支复合、膨胀压缩等特征。

    从不同标高矿体分布来看:–30 m矿体主要集中在23~27号勘探线之间,厚部集中在26号勘探线,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且在NWW向矿体未发生间断,24号勘探线可见大肚型下凸矿体;–70 m矿体分布在23~32号勘探线之间,呈现在NWW向延伸的特点;–110 m矿体分布在23~36号勘探线之间,均匀变化,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150 m矿体分布在24~38号勘探线之间,呈现在NWW向延伸的特点,但矿体厚度小;–190 m矿体分布于25~35号勘探线之间,厚度较小,在32~33号线之间可见大肚型下凸矿体,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的特点,且在NWW向延伸,但矿体厚度小;–230 m矿体分布于24~36号勘探线之间,在26号线附近出现菱形厚矿体,NE向厚度大于NWW向,但在NWW向延伸较好未间断;–270 m矿体分布于24~28号勘探线之间,角砾岩厚度从26~34号勘探线逐渐变薄,在31~34号勘探线之间出现夹石层(图4)。

    图  4  矿体联合平面简图
    Figure  4.  Joint plan of orebody

    从上到下,东部(28号勘探线以东)矿体的厚度明显大于西部。燕山运动早期,归来庄断裂F1受左行剪切作用,形成的断距东部小于西部,断裂向NE拐折段形成张裂面,矿体厚度大,NWW向主裂面方向受剪切作用,矿体薄而延续性好。

    从不同标高矿体分布来看:–30 m矿体主要集中在23~27号勘探线之间,厚部集中在26号勘探线,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且在NWW向矿体未发生间断,24号勘探线可见大肚型下凸矿体;–70 m矿体分布在23~32号勘探线之间,呈现在NWW向延伸的特点;–110 m矿体分布在23~36号勘探线之间,均匀变化,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150 m矿体分布在24~38号勘探线之间,呈现在NWW向延伸的特点,但矿体厚度小;–190 m矿体分布于25~35号勘探线之间,厚度较小,在32~33号线之间可见大肚型下凸矿体,呈现出NE向厚度大于NWW向的特点,且在NWW向延伸,但矿体厚度小;–230 m矿体分布于24~36号勘探线之间,在26号线附近出现菱形厚矿体,NE向厚度大于NWW向,但在NWW向延伸较好未间断;–270 m矿体分布于24~28号勘探线之间,角砾岩厚度从26~34号勘探线逐渐变薄,在31~34号勘探线之间出现夹石层(图4)。

    矿体在28~40勘探线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图5):28~34号勘探线之间,矿体在标高+100~–500 m均可见,而34~40号勘探线在标高–500 m以下才发现矿体;矿体呈现出产状倾角大、坡度陡、厚度较大的特点。蚀变带在32号线以西发育明显,与矿体的特征相反,呈现出产状倾角小、坡度缓、厚度大的特点。在40号线以西,蚀变带较大,但矿化效果不佳,可能此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利于金的沉淀,以致未能形成良好的矿体。

    图  5  勘探线联合剖面简图
    Figure  5.  Joint profile diagram of exploration line

    从东到西,陡倾面的角砾岩型矿体厚度明显大于缓倾面,而缓倾面的蚀变带明显大于陡倾面;成矿期断裂在剖面上受左行张裂作用的影响,矿体由NE向浅部逐渐向SW向深部延伸可能暗示成矿流体来源矿区的SW向。断裂倾角大产状陡时,成矿流体在断裂面内流动,主要形成角砾岩型矿石,品位高;断裂面倾角小,产状缓时,成矿流体向围岩渗透,蚀变带变宽但矿化较弱,故在断裂的缓倾面形成蚀变带而陡倾面形成矿体。

    矿体在28~40勘探线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图6):28~34号勘探线之间,矿体在标高+100~–500 m均可见,而34~40号勘探线在标高–500 m以下才发现矿体;矿体呈现出产状倾角大、坡度陡、厚度较大的特点。蚀变带在32号线以西发育明显,与矿体的特征相反,呈现出产状倾角小、坡度缓、厚度大的特点。在40号线以西,蚀变带较大,但矿化效果不佳,可能此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利于金的沉淀,以致未能形成良好的矿体。

    图  6  断面产状与金含量等值线垂纵投影图
    Figure  6.  Section occurrence and gold content contour of vertical projection

    从现有的探采资料及本次研究采集样品来看,角砾岩型矿石的特征差异(大小、形态、角砾成分、胶结物)与金含量关系密切,故对角砾岩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矿井角砾岩型样品,从标高+48~–300 m,30号勘探线以东蚀变强烈,角砾成分从灰岩渐变为二长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偶见白云岩、灰岩,角砾从0.1~1 cm渐变为2~6 cm,岩粉胶结,与围岩的界限明显,接触不太规则,认为是岩体上部在近地表附近发生气爆的缘故;30号勘探线以西,从上到下角砾成分为灰岩和二长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胶结物呈紫(深)红色,可见少量金属氧化物,以热液胶结为主,也可见岩粉胶结和长英质胶结,认为是岩体中部。钻孔角砾岩样品中,角砾成分以二长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和灰岩为主,30号勘探线以东为多金属硫化物等热液胶结,可见岩粉胶结或岩浆胶结,认为此处为岩体中部;30号勘探线以西为岩浆胶结,认为是岩体下部(章增凤,1991范洪海等,2002)(表1)。

    表  1  部分角砾岩特征表
    Table  1.  Partial breccia characteristics table
    编号采样位置(m)大小形态角砾成分胶结物成分
    ZK27-2 12 523 0.5~1 cm 条状、块状 灰岩 二长质胶结
    13 531 0.5~1.5 cm,7 cm 条状、块状 灰岩、正长斑岩 二长质胶结
    ZK2802 14 705 0.3~2 cm,最大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二长斑岩
    二长质胶结
    15 709 0.3~2 cm,最大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二长斑岩
    二长质胶结
    16 714 0.3~2 cm,最大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二长斑岩
    二长质胶结
    ZK30-2 9 489 0.8~2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泥岩
    二长质胶结
    11 488 0.8~3 cm,个别达4.5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泥岩
    二长质胶结
    12 489 0.8~3 cm,个别达4.5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泥岩
    二长质胶结
    14 493 0.8~3 cm,个别达4.5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泥岩
    二长质胶结
    ZK3609 12 617 0.3~3.5 cm 浑圆状,个别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20 842 0.3~3 cm,个别达10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21 847 0.3~3 cm,个别达10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22 857 0.3~3 cm,个别达10 cm 浑圆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ZK3807 17 852 0.5~4 cm,可达17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
    岩浆胶结,
    可见星点状黄铁矿
    18 856 0.5~4 cm,可达17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
    岩浆胶结,
    可见星点状黄铁矿
    19 865 0.5~4 cm,可达17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
    岩浆胶结,
    可见星点状黄铁矿
    20 867 0.5~4 cm,可达17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灰岩
    岩浆胶结,
    可见星点状黄铁矿
    ZK4007 8 830 1~5 cm,20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0 815 0.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1 806 0.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3 796 0.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5 790 0.2~0.3 cm,4.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7 780 0.5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二长斑岩、灰岩
    岩浆胶结
    18 773 0.2~0.8 cm,0.2~3 cm 棱角状、次棱角状 二长闪长玢岩、
    方解石晶洞
    岩浆胶结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角砾岩的成分和胶结物比较复杂,大多与围岩的关系密切。野外调研结合采集样品观察发现,角砾大小在平面上沿着NE-SW向逐渐变大(图7),垂向上从NE向上部向SW向下部逐渐变大(图8);不同形态的角砾堆积在一起,呈现出与围岩接触部位多为(次)棱角状、中心为次圆状(棱角)状、偶见磨圆度较好的角砾等特征。赋存于归来庄断裂F1中的金矿,矿化不均匀,通过编录手标本、借助显微镜的观察及测试结果,发现角砾粒度较小时含矿性较好,随着粒度的增大,金品位不断下降,在出现大角砾的标高段,基本可以发现较强的蚀变带,但矿化情况不乐观。

    图  7  角砾大小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Figure  7.  Breccia size of vertical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diagram
    图  8  角砾大小平面示意图
    1.二长闪长玢岩;2.灰色厚层豹皮灰岩、中厚层鲕粒灰岩;3.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灰色厚层鲕粒灰岩; 4.土黄色薄层疙瘩状泥质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5.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条带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中厚层鲕粒灰岩; 6.灰色厚层糖粒状白云岩、中厚层灰质白云岩; 7.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状白云岩; 8.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小竹叶状白云岩; 9.薄-中厚层角砾状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10.角砾岩形状、大小
    Figure  8.  Breccia size plan diagram

    角砾岩沿走向的膨缩,受张性断裂控制,岩体中偶见霏细状粗面斑岩灌入(徐书奎等,2011肖淳,2012),显示遭受了多次碎裂和蚀变,碎裂后被以黑云母为主的蚀变矿物胶结,第二次碎裂后被以石英–冰长石为主的蚀变矿物所胶结,多次的碎裂、蚀变胶结作用,导致角砾岩的角砾成分较为复杂。后续上涌的熔融体由于压力已经释放,在角砾岩筒下部形成以二长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少量白云岩、灰岩,偶见变质角砾岩为主要成分的角砾。胶结物有绢云母、高岭石、碳酸盐、绿帘石、黄铁矿等。边缘处可见少量蚀变角砾岩,其形成与岩体局部冷凝释放出的热液有关,部分角砾岩还显示经历了多次隐爆过程,出现了“砾中砾”的情形(孙文燕,2014高荣臻等,2014于学峰,2022)。

    燕山运动早期,随着太平洋板块沿NNW向欧亚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发生左行扭动,派生出一系列NW向、NNW的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其中NNW向燕甘断裂及其控制的次级断裂形成了研究区的导矿、容矿构造。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对归来庄金矿的控制作用明显,来源于壳幔边界岩浆房的高压、高硅质熔融体,沿燕甘断裂及其次生构造向上运移时,在归来庄F1断裂深部,由于前缘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封闭环境,下部岩浆气液继续上侵聚集,封闭体系内温压急剧升高,在强大能量的驱动下,岩浆冲破坚硬外壳发生隐爆,气液沿着铜石杂岩体周围的火山机构NW向、NNW向、EW向、NE向等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一定的岩浆质胶结构造-隐爆角砾岩(谢家东等,2000田宏伟等,2009刘国华等,2012田京祥,2015方维萱,2016索晓晶,2018于学峰,2022)。在成矿作用后期,富含矿质及挥发分的次火山岩浆期后热液,在地下水的参与下沿低压扩容带继续运移,并从围岩中进一步汲取矿质,沿断裂较薄弱地带,侵入厚度大、微裂隙发育、化学性质活泼的张夏组、朱砂洞组碳酸盐岩地层中,使得含矿热液进一步的渗入与交代,而其顶部泥质成分较高、细腻致密、韧性大的泥页岩、泥云岩等层起到了矿液屏蔽的作用,形成了中偏碱性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似层状碳酸盐岩型金矿(闫臻等,2005张原庆等,2010)。从金矿化与岩浆演化的关系看,矿化主要发生在剧烈分异的二长-正长质岩浆活动阶段末期,当含矿热液运移到角砾岩带及其顶底板裂隙发育的围岩中时,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Au、Ag、碲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元素逐渐沉淀,同时围岩发生了相应的蚀变(图9)。

    图  9  归来庄金矿床成矿模式图
    1.岩体; 2.斑(玢)岩; 3.石灰岩 ;4.金矿体 ;5.断裂
    Figure  9.  Metalorganic model of the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鲁西地块断裂构造为同心环形-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是鲁西地块呈穹窿拱生形成的,而且在拱升过程中受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还发生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古生代鲁西地块处于构造稳定阶段,印支早期该区表现为差异升降和宽缓褶皱,晚期为断块构造,在近SN向挤压力的作用下,古生代鲁西地块产生近EW向的宽缓褶曲。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时,沂沭带左行、聊城–兰考断裂右行,鲁西地块在NW–SE向挤压作用下向SW向逃逸并上升隆起。早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使鲁西南部地区NW向断裂发生强烈拉张,为幔源岩浆提供了上升通道,生成了高钾钙碱性-高钾碱性的岩石组合;中侏罗世晚期,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加强,NW向的挤压应力及上地幔的塑流运动,使鲁西地块的断陷发生近SN与EW向的正断层活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初期,古太平洋板块向NNW向俯冲削减,可能深部NE向的板片不均一拆沉作用,导致浅部鲁西受SN向的拉升作用,开展大规模的伸展运动,沿早期NW–NEE向断裂面下滑、掀斜,形成近EW向的地堑和盆地;早白垩世晚期,受板块挤压作用,沂沭断裂带左行压扭运动,聊城–兰考断裂右行,整个鲁西地块发生了挤出运动。随着拉伸作用增强,断裂切割加剧,引起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早白垩世火山碎屑岩堆积;白垩世晚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向NNW方向挤压作用增强,郯庐断裂再次出现左行走滑作用,鲁西受挤压隆起,最终形成鲁西构造格局的基本定型(刘林等,2001陈华国等,2009张国权,2017孙文军等,2017于学峰等,2022冯玺平等,2022杜显彪等,2022)。

    受构造作用的影响,燕山早期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使鲁西地区NW向断裂发生拉张,为幔源岩浆上侵提供了通道,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于浅部寒武系及燕甘断裂的次级断裂处就位形成了铜石潜火山杂岩体。可分为3个阶段,外环以二长-闪长质岩石为主,中环常见二长-正长质岩石,中心部位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粗面斑岩和隐爆角砾岩,呈筒状或脉状分布于杂岩体中。岩浆上侵过程中不断活化、迁移泰山岩群中的金属物质,提高了Au的丰度,并形成以水为主的挥发分,沿着断裂运移,上涌到近地表,受到上覆围岩及早期结晶的坚硬外壳阻挡,随着流体的不断聚集,内部膨胀力逐渐增大,当内部膨胀力超过上覆围岩的静岩压力与岩层的抗张力之和后,流体冲破坚硬外壳,发生隐爆作用,强大的内能使部分隐爆产物沿着构造带运移,形成隐爆侵入角砾岩;隐爆作用加热了大气降水,发生水岩交换作用,使矿源层的Ag、Au等活化、迁移,形成来源于矿区SW深部富含矿质及挥发分的岩浆期后热液。当成矿流体渗滤到隐爆角砾岩带聚集成矿时,形成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当成矿流体渗滤到构造裂隙中时,形成灰岩型矿体。

    (1)归来庄金矿床的形成与铜石杂岩体密切相关,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归来庄金矿受断裂和隐爆角砾岩双重控制,隐爆角砾岩沿断裂分布,断裂是主控矿因素。矿体的侧伏受构造两盘相对运动过程中启张空间的侧伏制约,而断裂性质及运动方式控制着启张空间的形成,其一般规律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左行滑落或逆断层上盘相对右行逆冲时,矿体向左侧伏。

    (2)成矿期断裂受左行张剪性应力作用,南部上盘向东下方滑落,北部下盘向西上方移动,陡倾面受张开启,缓倾面受压闭合;断裂向NE拐折段形成张裂面,矿体厚度大,NWW主裂面方向受剪切作用,矿体薄而延续性好。陡倾面的角砾岩型矿体厚度明显大于缓倾面,而缓倾面的蚀变带明显大于陡倾面。

    (3)归来庄断层F1属于南盘下降的正断层,在成矿过程中上盘相对发生左行滑落,矿体向左侧伏。陡倾面形成的富矿体厚度大于缓倾面富矿体的厚度,断裂向NE拐折段形成张裂面,矿体厚度大,NWW主裂面方向受剪切作用,矿体薄而延续性好。沿归来庄断裂F1的NE上方–SW下方,矿体和蚀变带由浅入深、由陡而缓,矿体产状属性值等值线密集区与稀疏区相间出现,呈现棋盘格子状排列,等值线密集区有利于金的富集;角砾粒径沿该向逐渐变大,金品位下降。

    致谢:本文是在山东省归来庄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的,感谢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有限公司王书春总经理、刘顺好副总经理、步关宾主任工程师、杨忠臣工程师及山东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张英梅、张国权高级工程师等人在野外及研究工作中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感谢论文评审专家给予了很好的建议和具体修改意见。

  • 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地图出版社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

    何芳,徐友宁,等.矿山地质环境图件编制方法探讨[J].西北地质,2003,36(增刊).

    杨景春.地貌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编著.干旱区资源环境与绿洲计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朱梭风,朱震达,等.中国沙漠化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94,95)[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刘东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国家计委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国家环境保护局计划司,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中国环境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72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35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4-07
  • 修回日期:  2005-07-28
  • 发布日期:  2005-09-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