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郑卫军, 刘新会, 陈彩华, 张益星

郑卫军, 刘新会, 陈彩华,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J]. 西北地质, 2010, 43(3): 85-92.
引用本文: 郑卫军, 刘新会, 陈彩华,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J]. 西北地质, 2010, 43(3): 85-92.
ZHENG Wei-jun, LIU Xin-hui, CHEN Cai-hua,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ungsten Deposit in Zhaishang Gold-Tungsten Deposit, Min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0, 43(3): 85-92.
Citation: ZHENG Wei-jun, LIU Xin-hui, CHEN Cai-hua,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ungsten Deposit in Zhaishang Gold-Tungsten Deposit, Min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0, 43(3): 85-92.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ungsten Deposit in Zhaishang Gold-Tungsten Deposit, Min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 摘要: 寨上矿床属于以金为主、伴生钨的多金属矿床.目前已发现15条钨矿化体,其中主要的6条钨矿体均与金矿体相重合.寨上矿区9处异常中有7处Au、W异常相重合.Au、W元素相伴生存在,局部地区形成金、钨矿化体共生的局面.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极少量黑钨矿.白钨矿也是重要的载金矿物,金与钨关系密切.矿体主要产于碳质板岩、泥质板岩、钙质板岩等较软弱岩性地层.矿脉受控于层间或顺层断裂破碎带.矿区的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低阻高极化异常能较准确的反映矿化带和矿脉的延伸位置.钨的水系沉积物异常和土壤异常均呈带状低值异常特征,与已知矿带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及勘查实践证明,在该金矿化(带)体中寻找钨矿化体是最简捷的方法.
    Abstract: The Zhaishang deposit is a large gold deposit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tungsten deposit.Among the 15 tungsten mineralized bodie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six of them are located in the gold ore bodies.There are seven same anomaly areas of gold and tungsten in nine places.The tungsten mineral is mainly scheelit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wolframite.The scheelite is also the important gold-bearing mineral and go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ungsten.The ore-vein is dominated by the interlayer fractured belts.Ore bodies appear at lithology-flaccid strata just as carbonaceous slate,shale slate,and calcic slate etc.Types of alteration are mainly silicification,pyritization,and then carbonatization,sericitization.Low resistance with high polarization anomalies belt can indicate the mineralization and ore-vein spreading positions.The anomalies of tungsten in water system sediments and soil are all low values along a belt that uniform with the ore-vein as we know at present.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looking for tungsten in gold mineralizing bodies is the simplest way.
  • 研究区位于甘肃崖湾–大桥金锑矿带,属于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该勘查区具有金、锑、铜、砷、铁多金属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是西秦岭地区主要的金矿集中区,同时也是陕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彭素霞等,2007张翔等,2009孙则朋等,2016)。近二三十年来,先后在该地区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大桥金矿、崖湾大型锑矿、坪定金砷矿、白草坝锑砷矿、白崖沟锑金矿、甘江头金矿、河畔沟金锑矿、范家坝铜矿、张家沟铅锌矿等大中型金、锑矿床(姜寒冰等,2023),充分显示在该地区找矿潜力十分优越。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通过采集地表风化疏松物质下方的残积物样品,分析元素的含量与集中规律,通过发现土壤中的异常,并进行找矿的一种勘查手法(罗先熔等,2008)。作为勘查地球化学的勘查方法之一,被常规运用于寻找不同类型矿床及矿产评价(谢学锦,2002)。随着地表找矿难度的逐渐增大,尤其地表覆盖层厚,基岩出露较少,水系不发育,地形条件差等因素下,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来直观指示其与下伏岩层矿化线索,对寻找隐伏矿体是一种更直观的找矿方法(Cohen et al.,2010李天虎等,2022)。

    研究区属于南北秦岭之间的高山丘陵区,地形陡峻,切割强烈,森林覆盖区大,且第四系覆盖物厚,因此选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作为勘查区找矿方法。前人先后在该区带做过相关地质调查工作(段晓华等,2008张鹤启等,2020杨明莉等,2021),但对该地区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研究较少,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研究区地质调查工作,明确地化异常和优选找矿远景区,对研究区开展了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运用分形及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确定研究区各元素之间的时空分布,运用异常衬值,圈定异常远景区,为开展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找矿依据。

    甘肃崖湾–大桥地区金锑矿成矿带,位于秦岭–大别新元古代—古生代造山带之白龙江隆起带与阿尼玛卿裂陷沉积区东段(张家瑞等,2020)(图1a),成矿区带属夏河–崖湾印支期—燕山期金、锑、汞成矿带。区域内出露地层广泛,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古近系和第四系。其中,三叠系最为发育,为复理石建造;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以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为主;古近系为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

    图  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a)(据张家瑞等,2020修改)及区域地质矿产图(b)(据刘开君等,2016修改)
    1.第四系;2.古近系;3.侏罗系;4.三叠系中统;5.三叠系中统;6.三叠系下统;7.二叠系;8.石炭系中上统;9.石炭系下统;10、11.泥盆系洞山组;12.泥盆系西汉水组;13.泥盆系安家岔组;14.泥盆系吴家山组;15.印支期花岗闪长岩;16.印支期玻基玄武岩;17.印支期石英闪长岩;18.石英斑岩;19.粗面岩;20.实测地质界线;21.推测地质界线;22.实测不整合界线;23.实测断层;24.推断性质不明断层;25.河流;26.金矿点;27.金、锑矿点;28.金、铜、铁矿点;29.铅、锌、铜矿点;30.铜矿点;31.锑矿点;32.铁矿点;33.锑、雄黄矿点;34.研究区
    Figure  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geo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b) 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map

    泥盆系主要由泥盆统吴家山组(D1w2):碳质千枚岩、大理岩、结晶灰岩及白云岩、变砂砾岩。中泥盆统西汉水组(D2x):绢云母方解石千枚岩、粉砂质条带千枚岩及钙质细砂岩夹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薄-厚层粉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方解石千枚岩、钙质板岩、棕褐色砂岩、砂板岩。安家岔组(D2a)、洞山组(D3d):绢云母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夹粉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组成。石炭系主要由下石炭统(C1):灰色中厚层灰岩灰红色块状灰岩、板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中上石炭统(C2-3):灰、灰白色中厚层致密纯灰岩组成。二叠系主要由大关山群(P1dg):灰—暗灰色中厚层灰岩组成。三叠系主要由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1l)、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2g):砂岩、灰黑色板岩、灰色灰岩互层、砾岩、泥岩组成、该层已发现崖湾锑矿、大桥金矿、上坝铜矿等矿(床)点分布。侏罗系为中下侏罗统(J1-2):分别不整合于中上石炭统、三叠系之上。主要为沉积岩系组成。古近系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岩性以红色砾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和砂质黏土。第四系较发育,主要为冲、残、坡积物。

    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出露印支期赵家沟石英闪长岩体(δΟ52)、申家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51)、石英斑岩(λπ)、玻基玄武岩(β52)等岩脉。

    该区位于秦岭东西构造带的西延部分与武都山子型构造西翼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主要构造线为北西向。褶皱受晚期断层破坏明显。褶皱构造发育,构造线呈NW向,向东转为EW向。最大的褶皱构造为白龙江复背斜、石家河复式向斜。区域内断裂构造主要有NW、NE、近SN向3组断裂,其中NW向断层最为发育。

    区带上多金属矿床(点)及异常星罗棋布、成群成带分布,周边有Au、Cu、Sb、Fe矿(化)点20余处(图1b)。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1l),主要为灰绿−灰色砂岩、灰黑色板岩、灰色灰岩互层,含砾灰岩夹灰岩透镜体,尚夹流纹岩、英安岩及火山碎屑岩。三叠系为寻找锑金矿的重点层位,该层为区域上主要的含矿层位,崖湾大型锑矿就赋存与此层中(刘开君,2016谢世强,2018周叶泽,2020)。

    研究区工作方法主要遵循《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DZ/T0145-2017)规范,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质条件情况,开展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按250 m×50 m网度布设土壤地球化学采样点,通过野外实际踏勘情况,来布设测线,测线应垂直或大致垂直于岩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方位40°,并在其测线上按照50 m的间距来布设测点。因此样品采集B层位一般为距地表15~50 cm,但研究区森林范围大且覆盖较厚,为尽量避开其附近的污染源,采样深度一般多为30 cm以下,有时可能40~50 cm,采如遇于大于1 m的覆层时,可将采样点移动至覆盖厚度较小的地段,一般移动距离不大于50 cm,避免采集腐植物(A层)。根据该研究区及其外围以往工作经验,取100网目以下粒度为采集对象,样品重量为150~200 g。要严格按照规范,对其采样点及周围地质特征做好详细的记录,要求保证采样物质一致,避免岩屑样品混杂现象。

    本次野外工作共采集到土壤样品1200件,样品分析由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实验室来完成,分析元素为Au、Ag、Cu、Pb、Zn、Ni、Sb、Bi、Hg共9种元素。其中,Au运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Ag采用原子吸收测定,Cu、Pb和Zn采用X射线荧光测定,As、Hg、Sb、Bi和Sn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各样品分析元素的检测率均大于95%。

    元素在空间的结构及各方向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即分形特征(成秋明,2012)。分形主要表现为局部与整体具有相似性(申维,2007龚晶晶等,2020),由于成矿过程表现为复杂的多期次元素叠加,往往表现出元素富集或亏损,使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形成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服从多重分形规律(Wang et al.,2017Liu et al.,2020)。本次对研究区采用含量-面积求和法模型,其特点主要是元素含量r和与该含量等值线所圈定之和N(r)服从幂律关系。

    $$ \mathrm{N}_{(\mathrm{r})}=\mathrm{Cr}^{-\mathrm{D}} \qquad {\mathrm{r}}>0 $$ (1)

    将公式(1)两边取对数,得到一元性回归方程,即lgN(r)=–Dlgr+lgC,通过在对对数图及散点图中,用最小平方法(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根据拟合直线斜率的绝对值求出分维数D。

    通过对研究区9种元素进行统计分形,得到以横坐标为元素含量和以纵坐标为和数之间的对数散点图(图2),根据图2可以看到,元素含量分布体现在空间中有不同的无标度区域,且有不同的直线斜率,及分维数D,为使更加合理确定分维数,即在区间内对最小平方法(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对通过对各个分区间的拟合直线与原始值之间的剩余平和Ei(i=1,2)在两区间总和最小(张焱等,2011施海鹏等,2015赵欣怡等,2020),主要检验公式如下。

    图  2  元素分形含量-求和双对数散点图
    Figure  2.  Element fractal content-sum double logarithmic scatter plot
    $$\begin{split} E = & E_1 + E_2 = {\sum\limits_{i = 1}^{{i_0}} {\left[ {{\rm{lg}}N({r_{_i}}) + {D_1}{\rm{lg}}{r_i} - {\rm{lg}}{C_1}} \right]} ^2} + \\& {\sum\limits_{i = {i_0} + 1}^{{i_0}} {\left[ {{\rm{lg}}N({r_i}) + {D_2}{\rm{lg}}{r_i} - {\rm{lg}}{C_2}} \right]} ^2} \end{split} $$ (2)

    式中:ri拟合直线交点;D1D2为拟合直线斜率及分维数。

    图2可知,9种元素拟合出不同的直线方程,且呈先慢后快的趋势,表现为右倾,代表了元素在土壤中的具有多重分形特点,D1表示为拟合直线较平缓,都近似成水平,且D1值基本较小,表现为元素含量的背景分布;D2表示拟合直线倾斜,且斜率大小不均一,反映元素不均一,可能由元素在空间表示有元素异常变化引起,拟合值越小,元素引起异常特征显著,富集成矿规律越明显。面积-求和法确定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对研究区分组界线,根据对各元素直线方程回归拟合,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申维等,2007)。将研究区9种元素以D等于4为界,可划分为2类:①Au、Ag、Zn、Sb元素斜率较小,表明元素其成矿可能潜力大,与研究区三叠系成矿特征相吻合,可作为研究区主要关注对象。②Cu、Pb、Ni、Bi、Hg元素斜率较大,异常值可能与区域地层有关,对比研究区地层分布,但高值点较少,元素密集程度较低,其成矿的可能性较小。

    ①依据研究区9种元素的原始数据分析表,对元素的最大值、算术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地球化学参数来分析和阐明1∶2.5万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及特征。②通过对原始数据处理,按照X+3S和X–3S的标准,循环剔除其中的离群数据(黄学强等,2013)。③求得剔除后的各元素算术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地球化学参数(表1)。从表1可知,原始Sb变异系数大于0.5,表明元素离散程度高,Au、Ag、Bi和Zn元素变异系数相当,元素离散程度中等,Cu、Pb、Ni和Hg变异系数较低,元素离散程度低。浓度系数主要用来描述其元素在化学异常中所反映的富集程度,为元素算术平均值与陇南地区背景值比值得到(黎彤,1976刘建宏等,2015李超等,2020)。结果显示,Sb(2.20)、Pb(1.69)、Ni(1.52)的浓度系数大于1.5,说明在该区元素分布不均匀,有强的富集程度,元素的迁移程度明显。Cu(1.23)、Zn(1.29)、Bi(1.30)元素浓度系数相差不大;但有较高的富集程度和明显的富集特征,有形成地球化学异常的可能。Hg的浓度系数相对较低。研究区Au、Sb、Pb、Ni、Cu、Zn、Bi元素呈富集状态,易形成地球化学异常。而Hg元素表明元素在研究区内分布较均匀,且在局部地段元素富集的趋势较小,则不易于形成地球化学异常(施海鹏等,2015王发明等,2015王会敏等,2016)。

    表  1  甘肃省礼县三峪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参数统计特征表
    Table  1.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chemical element content parameters in Sanyu area, Li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元素样品数目
    (件)
    最大值算术
    平均值
    标准
    离差
    变异系数
    CV1
    浓度
    系数
    陇南地区
    背景值
    算术
    平均值
    标准
    离差
    变异系数
    CV2
    Au12006.41.60.70.461.011.581.580.610.39
    Ag12000.230.040.020.44/71.140.040.020.39
    Cu12006530.55.10.171.2324.730.244.310.15
    Pb12002436.860.161.6921.8135.753.310.1
    Zn120070095.128.80.31.2973.8990.9212.560.16
    Ni1200201469.80.211.5230.2544.854.820.14
    Sb120023.111.80.980.552.20.821.570.260.23
    Bi12003.370.430.160.381.30.330.420.110.29
    Hg1200211430.190.5226.7514.462.740.19
     注: Au、Ag含量为10−9;其他元素含量为10−6;变异系数=标准离差/平均值;浓度系数=平均值/陇南地区背景值;“/”表示数值低。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R型聚类分析主要对各个元素之间相关性大小按其分类,及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亲疏程度。便于了解在地质条件各成矿作用下于元素间的各种成因聚类(袁和等,2017何旺等,2019苏艺怀等,2021)。得出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图3),当距离系数R取0.3时,将研究区9种元素归为4类组合:第一类为Ag–Pb–Zn–Sb元素,主要为中低温成矿元素;第二类为Bi–Ni–Cu元素,主要为中高温成矿元素;第三类为Au元素,单独元素,代表低温元素;第四类为Hg元素,为低温元素。

    图  3  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Figure  3.  R-type cluster analysis pedigree diagram

    为更深入清晰刻画元素在空间共生组合之间的关系,在上述R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其因子分析来研究元素共生组合之间的关联性。因子分析是把多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通过对数据降维方法,从变量中提取公用因子,来分析研究各元素地质成因所获得的共生组合关系(龚晶晶等,2020李文明等,2021王乔林等,2021李天虎等,2022)。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对数据用巴特莱特(Bartlett)球度检验和变量间偏相关性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唐瑞等,2021冯博鑫等,2023)(表2)。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655,符合Kaiser提出的判断其标准(>0.6),巴特莱特球形度检验Sig(概率值)为0.000,不大于显著性为0.05。因此,根据以上条件,认为研究区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樊会民等,2018牟妮妮等,2020)。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运用其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划,按其特征值>1和方差累计贡献率65.796%的阈值,共提取3中因子成分(表3)。

    表  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表
    Table  2.  KMO and Bartlett test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655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668.056
    自由度36
    显著性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
    Table  3.  Orthogonal rotation factor loading matrix
    元素F1F2F3
    Au0.0520.4890.263
    Ag0.512−0.111−0.502
    Cu0.2350.792−0.134
    Pb0.8520.096−0.015
    Zn0.8210.119−0.071
    Ni0.0090.6820.15
    Sb0.6420.1060.252
    Bi0.020.565−0.273
    Hg0.114−0.0340.763
    方差贡献率(%) 28.655 22.239 14.902
    旋转累计方差贡献率(%) 28.655 50.894 65.79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上述研究区9种元素多元统计分析,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划分3类元素组合,即F1(Ag–Pb–Zn–Sb)、F2(Au–Cu–Ni–Bi)、F3(Hg)组合元素,运用其异常衬度(杨宝荣等,2019黄文斌等,2020李超等,2020),来确定元素组合异常下限。异常衬度法是指原始数值与背景值之比,来提高异常信息,加强弱异常、突出多种元素嵌套组合异常的特点,元素组合异常衬值为各单元素异常衬值之和。利用其衬度法,可以消除不同元素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消除元素间的量纲(袁和等,2017王东等,2020)。运用软件SPSS 25箱图法,按其各单元素衬值相加,通过箱图上下方不出现异常点为止,同时配合直方图,来得出组合元素的均值(背景值)及标准差。通过公式C=C1+Kσ(C:衬值异常下限;C1:衬值背景值;σ:标准差)来计算衬度异常下限。元素组合地球化学衬值内、中、外带值统计结果(表4)。根据统计结果,利用软件Surfer 13对研究区元素组合异常绘制因子得分异常图(图4)。

    表  4  甘肃礼县三峪地区元素组合异常衬值参数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s of soil geochemical lining parameters in Sanyu area, Li County, Gansu
    元素组合背景值标准差外带值下限中带值内带值
    F14.0900.5864.3824.6765.262
    F24.0240.6154.3324.6395.254
    F31.0000.1901.0951.1901.38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4  礼县三峪地区因子得分异常图
    1.第四系及残坡积物;2.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二段;3.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一段;4.闪长玢岩;5.闪长玢岩;6.断层及编号
    Figure  4.  Anomaly map of lining value in Sanyu area, Li County

    F1因子代表Ag–Pb–Zn–Sb元素组合,其方差贡献率为28.655%,为中–低温热液成矿得元素组合形式,在3个因子中占比最大,反映其在研究区与构造薄弱带的运移及沉积岩层有关,是主要的成矿元素,且从表4中可以看出,其因子的数值接近,可推断为是本研究区锑多金属矿的成矿元素组合。F2因子代表Au–Cu–Ni–Bi元素组合,其方差贡献率为22.239%,为中高温成矿元素组合。F3因子代表Hg元素。其方差贡献率14.902%,为独立元素,为低温热液元素。从表3可以看出,F1因子中比例最大,综合元素参数统计及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得出研究区Sb有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结合元素聚类及因子分析,其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F1因子(Ag–Pb–Zn–Sb)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元素组合,根据其地球化学中元素分类,Pb、Zn元素都为亲硫元素,且Pb元素主要为亲酸性元素、不易迁移,而Zn元素灵活性较强、迁移能力强,Sb元素为低温元素,亲铜,Ag元素亲铜,且容易形成硫化物,因此,F1元素组合可认为是一组有利于形成硫化物元素组合。研究区内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构造带F1及附近,呈带状分布,其赋存在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1l)灰岩及泥钙质板岩夹灰岩中,与岩层走向及F1构造带方向一致,且该地层为主要的含矿层位。从整体异常分布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及东南部,且南部异常未封闭,向外延伸。东南部元素组合异常长轴横穿构造线,呈带状分布。异常组合元素套合程度高、强度大、元素共生组合好,具有一定的组分分带及浓集分带。其形态呈不规则及近椭圆状。通过与已知矿床成矿规律相结合,认为研究区内寻找Sb多金属矿的潜力较大。

    F2因子为(Au–Cu–Ni–Bi)为高低温成矿元素元素组合,Au为低温成矿元素,为亲硫性,且Cu主要表现为亲硫性,Ni、Bi主要为高温元素。Bi元素通常富集在中酸性岩中,同时也会在常见的硫化矿物中富集,异常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及中部及南部,Au异常主要在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干沟子附近及中部蒲家湾,西南部异常与F1因子Sb元素异常套合程度较好,且异常未封闭,向南部延伸,其岩性主要为薄层灰岩,有明显的浓集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中部Au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蒲家湾,且分布范围较小,且强度低,呈不规则状分布,异常规模不大,其岩性主要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1l)灰岩。研究区不仅有中高温元素,而且低温元素也参与,Au元素异常可能由中高温硫化物元素参与了金矿的形成。Cu–Ni–Bi元素主要出露在研究区北部,呈圆形分布,局部呈星点状分布,元素强度较低,异常规模不大,中部异常位于小沿脉闪长玢岩中,异常中心穿过F1构造带,推测研究区异常由高温元素为低温元素成矿提供了热源。

    F3因子(Hg)为独立元素,且Hg主要为熔点低的金属元素,迁移能力较强,研究区异常分布小,强度低,且内、外、中带组分不明显,呈椭圆状,星点状,研究区异常主要分布在F1构造带两侧,零星状分布。因子异常对研究区成矿元素关联较小。

    对研究区原始数据计算得出因子分析,根据元素组合衬值异常,按照衬值法,结合研究区地质成矿区域背景及成矿地质特征及构造等综合因素,共圈定4处远景区,其编号分别为A、B、C、D(图5)。

    图  5  礼县三峪地区找矿远景区预测图
    1.第四系及残坡积物;2.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二段;3.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一段;4.闪长玢岩;5.闪长玢岩;6.断层及编号;7.Au衬度异常;8.Ag衬度异常;9.Cu衬度异常;10.Pb衬度异常;11.Zn衬度异常;12.Ni衬度异常;13.Sb衬度异常;14.Bi衬度异常;15.Hg衬度异常;16.踏勘位置
    Figure  5.  Forecast map of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in Sanyu area, Li County

    A远景区:主要在研究区东南部,主要为Ag、Pb、Zn、Sb元素异常组合,且Pb、Zn元素异常未封闭,向测区东南外延伸,面积约为0.34 km2,元素异常之间套合程度好,异常强度相对较高,浓集中心明显,远景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岩、灰白色–灰色泥质、钙质板岩互层,角砾灰岩夹板岩透镜体,灰岩硅化较强。研究区内构造破碎带F1穿过元素组合异常长轴中心,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且破碎带F1见有断层角砾岩、泉水出露,见有方解石细脉相互交叉分布,且方解石脉有强的褐铁矿化,沿方解石脉裂隙嵌入。从已知相邻崖湾锑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条件分析,主要受层位和构造控制,成矿条件清晰,因此,预测远景区对寻找以Sb为主要矿种的多金属矿找矿潜力较大。

    B远景区:主要在研究区南家山西侧附近分布,主要为Ag、Pb、Zn、Sb、Hg元素异常组成,Sb、Pb、Zn、元素套合密切,其异常分布面积约为0.97 km2,异常强度高、元素共生组合好,具有一定的组分分带及浓集分带。远景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层灰岩,灰岩硅化较强。研究区内构造破碎带F1穿过远景区组合异常中心,大致平行于异常长轴。远景区北部单元素Pb、Zn、Sb元素组合紧密套合,异常处于第四系残坡积物中,应重点检查该远景区,异常是由隐伏多金属矿导致还是与土壤样品引起。因此,该远景区对于寻找Sb多金属隐伏矿床意义重大。

    C远景区:主要在研究区简河里附近分布,且Pb、Zn、Sb、Au、Cu、Ni、Hg元素均有显示,其异常分布面积为1.24 km2。Pb–Zn–Sb、Cu–Ni组合套合密切,异常元素共生组合好,具有浓集分带。Au异常出露在简河里及蒲家湾,异常面积小,分布范围小,呈椭圆状分布,且强度低,异常规模不大。远景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夹泥钙质板岩中,且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灰岩硅化较强。远景区内有小沿脉煌斑岩侵入,为异常成矿物质提供了热液移动及汇聚重要场所。远景区组合异常位于研究区内构造破碎带F1南侧。该远景区对寻找Pb、Zn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大。

    D远景区:主要在研究区北部,主要为Ag、Pb、Zn、Sb、Au、Cu、Ni、Hg元素,Sb元素异常未封闭,向测区北部延伸,与Pb–Zn–Sb、Cu–Ni元素组合套合紧密,异常元素共生组合好,具有三级浓集中心。其异常分布面积为2.02 km2。其中,Ag–Pb–Zn–Sb元素组合规模最大。远景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主要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层灰岩,灰岩硅化较强。远景区组合异常位于研究区内构造破碎带F1西侧。该远景区对寻找隐伏Sb多金属矿找矿前景潜力大。

    研究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根据前期野外现场踏勘,在研究区滴嘴里东约为100m处(踏勘位置见图5),发现一构造蚀变带,该带宽约为1 m,带内整体呈黄褐色,主要充填物为灰岩碎块、板岩碎块及泥钙质胶结物组成,局部见有方解石脉,上盘主要为钙质板岩,下盘为薄层灰岩,该带与下盘接触面产状为30°∠72°。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通过与相邻崖湾锑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要素来看,其Sb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控制。根据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所得出研究区内元素异常高值与层位及与构造密切相关,且与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吻合程度基本一致,对圈定的A、B、C、D远景区都在研究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及构造带F1中。因此,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找矿思路,研究区内Sb多金属矿,可能受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及构造带F1控制,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踏勘,进一步为缩小找矿远景区找矿指明了方向。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找矿潜力及前景优越。

    (1)通过元素统计分析,定量分析Au、Ag、Cu、Pb、Zn、Ni、Sb、Bi、Hg 9种元素,运用变异系数、浓度系数及元素分形分布特征等方法,发现研究区内Au、Pb、Zn、Sb元素找矿有一定潜力,元素异常分布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相吻合。Ag、Cu、Hg、Bi、Ni元素分异程度弱,找矿潜力较小,土壤地球化学在该研究区寻找锑多金属矿有良好效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有指导意义。

    (2)根据聚类分析及因子得分分析,将研究区9种元素分为3类元素组合,即F1因子代表Ag–Pb–Zn–Sb元素组合为中–低温热液成矿得元素组合形式,反映其在研究区与构造薄弱带的运移及沉积岩层有关,是主要的成矿元素。F2因子代表Au–Cu–Ni–Bi元素组合,为中高温成矿元素组合。F3因子代表Hg元素,为低温热液元素。

    (3)通过对元素异常衬度计算,结合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在研究区共圈出4处找矿远景区,经过系统全面综合分析,结合已知矿床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特征,认为圈定的4处远景区是以锑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成矿前景广阔,是寻找锑多金属为主的重要远景区,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马庆,王元伟,高永宝,刘明. 青海省玛多县夺儿贡玛地区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方向. 西北地质. 2025(01): 178-185 . 本站查看
    2. 向文帅,吴颖,赵凯,曾国平,姜军胜,张紫程,白洋,张元培,罗军强,郑雄伟. 厄立特里亚GASH金矿集区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西北地质. 2024(02): 184-196 . 本站查看
    3. 李炎,王建国,魏生云,李国璋,胡建,王志男. 西藏德新铅多金属矿床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综合找矿研究. 黄金科学技术. 2024(03): 400-415 . 百度学术
    4. 刘永彪,李省晔,杨镇熙,赵吉昌,胡小春,王喆. 甘肃北山破城山东一带铜金矿地球化学勘查及找矿方向. 黄金科学技术. 2024(06): 990-100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13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3564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12-10
  • 修回日期:  2010-03-31
  • 发布日期:  2010-09-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