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2002年  35卷  第4期

栏目
专论
摘要:
资源与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而地质学是贯穿于这两大主题的基础。西北地区地处大陆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环境和长期的地质作用历史,形成了以中亚成矿特色为主的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人类历史以来深居内陆的环境特点,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日益造就了干旱-半干旱的缺水环境。开发大西北,矿产资源的有效发现和合理利用,以及对人类活动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与防治,是新时期地质工作更加关注和拓宽的历史任务。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全方位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展示了愈来愈广阔的应用天地。本文在回顾已有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对策提出初步思考,提出经济-地质关联概念,意在西北地区经济活动背景下,探讨地质调查工作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基础地质
摘要:
本文简要评述了天山地区前寒武纪洋陆格局、古生代洋盆的开启与闭合的时限、古生代洋陆格局、下石炭统底部碰撞造山磨拉石发现的地质意义、以及石炭—二叠纪大规模裂谷岩浆作用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摘要:
阿尔金构造带因其所处青藏高原北缘构造转换之位置及其地球动力学研究意义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阿尔金群是该构造带的结晶基底。对它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路线上,作者通过1:25万区调填图,对原阿尔金群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等作了系统调查后,认为:原阿尔金群是由前寒武纪不同时代中酸性变质古侵入体、变质表壳岩与含榴辉岩、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外来岩片等构成的构造杂岩,即阿尔金杂岩,真正的阿尔金岩群仅是其中的变质表壳岩类。阿尔金杂岩中不同地质体和不同岩类的变形及其相互关系复杂,它是经历了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奠基—早古生代主造山期活化形成—晚古生代以来陆内变形多次改造而铸就的大型复合型构造带
摘要:
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归属历来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笔者结合区内的地质实际,拟定出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和命名的一般原则;运用板块构造观点和多旋回开合构造理论,将本区共划分出3个一级构造单元,8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6个三级构造单元;阐述了各构造单元主要地质特征。认为本区先后存在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早古生代)和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晚古生代)两条缝合带,后者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板块的最终缝合带
摘要:
东天山地区华里西中-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强烈,加里东期、华里西早期及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零星,初步可分为南、北两个岛弧花岗岩带。除哈尔里克有少量碱性花岗岩外,花岗岩类均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经历了板块碰撞前、火山弧、碰撞同期、板内伸展、陆内叠覆造山和非造山6个演化阶段,岩石成因类型可分为M、CM、C、A4种类型。南、北岛弧的碰撞与缝合从北东向南西呈现出递进演化的特点。土屋-赤湖、石英滩、维权、白山等铜、钼、金矿床与华里西中期岛弧环境产出的过铝质钙碱性系列CM型花岗岩类关系密切。
资源地质
摘要:
本文总结北祁连山中西段塞浦路斯型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获得如下认识:1成矿环境为奥陶纪亲弧扩张脊(岛弧扩张脊和弧后扩张脊),容矿岩石为蛇绿岩套上部火山-沉积岩系;矿床成矿金属组合为铜锌,贫铅;2矿床地质模型为蘑菇状,蘑菇茎代表沿热液通道的柱状矿体,蘑菇伞代表在热液喷流口周围海底展开的透镜状、似层状矿体,伞翼之下为基性火山岩,伞上常覆盖碧玉岩,成矿环境不稳定时,缺失碧玉岩。近喷流口位置矿体Cu>Zn,远喷流口位置矿体Cu
摘要:
依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建造、成矿时代和主要矿种,结合重砂和化探异常的分布特征,初步将祁连级成矿带划分为北祁连、中南祁连2个级成矿带,21个级成矿带,简要论述了祁连成矿带金属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明确了该区的主攻矿种为铜、铅、锌、金、钨等及其主攻矿床类型,分析了找矿潜力,提出了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地区
摘要:
西南天山地处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伊塞克湖板块之间,经历了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古南天山洋的多次开合,古大陆边缘和沉积盆地构造类型的频繁转换[1],在碰撞期及其后构造变形复杂多样,岩浆和变质作用非常强烈,是天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史中,塑造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尤其中亚南天山地区已成为世人皆知的金、铜、锑、银、锡、汞和非金属矿产的著名远景区。通过西南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境内外对比,在合理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上,对境内西南天山的矿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以商都盆地第三系CO2气成藏条件研究为目的,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火山活动、岩浆作用)和地层特征及沉积相研究,结合地震勘探成果、CO2碳同位素、氦同位素分析成果,系统探讨了商都盆地CO2气源、运移通道、储集条件、圈闭及盖层条件,并对CO2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CO2气为幔源成因气,通过乌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运移到第三系储集层中富集成藏。第三系河流或冲积扇沉积的粗碎屑岩广泛分布,而且厚度较大,成岩程度低,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新第三纪晚期的湖泛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泥页岩盖层。沉积期后的差异压实作用、断裂、火山及岩浆活动等多因素作用,使这一地区局部构造发育,形成岩性-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CO2气成藏。
环境地质
摘要: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三北地区沙质荒漠化依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侵入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冲洪积扇上,中东部高原、冲积平原上的沙漠边缘地带、沙地内部和流经这些沙漠和沙地的古河道,以及河湖相砂质沉积物和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侵入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漠、沙地边缘的下风地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科尔沁沙地以东的辽河平原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沙漠与戈壁的过渡地带、中东部高原砾质沙草原。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等沙地、河西走廊的局部地区有所逆转,但三北地区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尤其是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晋陕蒙交界地带、甘肃平凉北部、定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南的蒙辽交界处等地水蚀荒漠化形势严峻;以小流域水土流失为主的治理工程使陕西的吴旗、延安、洛川等地和朝阳河中上游地区水蚀荒漠化有所好转。总之,第四纪以来的构造2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气候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更是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尽管在局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使这一过程得以缓解甚至逆转。
摘要: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矿业开发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是矿业活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矿业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与矿产资源类型、开发方式、地域条件及矿山企业的规模、性质关系密切。在研究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以MAPGIS为平台的可视化动态环境地质数据库。
水文地质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质复杂。在研究盆地周边岩溶区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水富集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将周边岩溶区划分为9个岩溶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25个岩溶水子系统。白垩系自流盆地初步揭示了深部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受岩相古地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控制,水质差异较大。总结了东部黄土覆盖区的地下水类型及开发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