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2006年  39卷  第2期

栏目
论文
摘要:
西北地区主要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大中型金属矿床309处。其地处大陆腹地,以塔里木陆块为主体,东接华北地台西段的阿拉善地块,南、北分别由众多微陆块镶嵌的显生宙造山系构成。北造山系以天山-兴安岭华力西造山系的西段为主体,向北接有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造山系,间有准噶尔、伊犁等微地块。南造山系则自北向南依次由秦祁昆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松潘甘孜造山系等组成,间有中祁连、柴达木等微地块。构造复杂,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发育地区。总体上处于古亚洲造山区,南接特提斯造山区,东叠环太平洋造山区。西北地区以元古宙-古生代金属成矿为显著特色。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海底喷流(气)型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钨矿床及热液蚀变岩型金属矿床是主要的成矿类型。依据时空统一、区域地质构造和成矿演化,结合成矿理论分析,西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主要处于3个成矿域:自北而南古亚洲成矿域、秦祁昆中央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主要由阿尔泰、西天山-西南天山、东天山、北山成矿带组成,夹持有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以晚古生代内生矿床产出为特点。秦祁昆中央成矿域以自西而东主要有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东昆仑、秦岭成矿带构成,祁连山、东昆仑之间夹持有柴达木盆地,以元古宙、早古生代内生矿床成矿为显著特点。特提斯成矿域仅出露于青海的南部,三江成矿区的北段以中新生代成矿为特点。已有的矿产资源资料和最新地质大调查专项工作进展表明,在西北地区广大的找矿空间和良好的成矿条件基础上,需重新认识成矿地质背景,科学地确定主攻方向,以新发现的十余处具有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潜力的远景区为勘查重点,集中攻关,加强综合性研究,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摘要:
阿尔泰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之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显示了该区良好的资源潜力。已知矿床的主要类型有伟晶岩型(云母、锂铍钽、宝石)矿床、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沉积变质型铁矿、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型金矿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近年来在斑岩型铜矿床的找矿工作有了新进展。通过与哈萨克斯坦国和蒙古国的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研究,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资源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地物化资料优选了进一步找矿靶区。
摘要:
根据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的重点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该地区矿产资源潜力,供今后对该地区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参考。
摘要:
东天山地区横跨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两大板块,是新疆最重要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之一。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泥盆纪古亚洲洋形成、消亡→石炭纪-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晚二叠世至今的陆内造山等阶段。主要成矿期为晚古生代早期(泥盆纪-二叠纪),成矿作用复杂、类型繁多。其中,北部形成岛弧斑岩型和火山岩型铜、钼、金矿,中部形成拉张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金、铜、镍、银矿,中南部形成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叠加改造的层控-热液型铅、锌、银矿,南部库鲁克塔格和北山地区形成拉张铜、镍、金矿。通过研究认为,东天山地区尤以铜、镍、钼矿产资源潜力很大,优选出28个矿找矿靶区。
摘要:
北山造山带位于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属于古亚洲构造区南带天山-兴安造山带中西段。区域地壳结构有基底结晶岩系(新太古界)和褶皱岩系(中新元古界),盖层为古生界,自上震旦统至二叠系基本连续出露。构造形态为一系列总体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大断裂分割的断块,断块内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复杂,花岗岩类可明显分出S、I型,基性-超基性岩可分出铁质和镁质,火山岩具裂谷火山岩特征,具有数条蛇绿杂岩,表明具有较好的成矿环境。本区矿床可分7大类:1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热液矿床;2与火山岩有关热液矿床;3沉积变质矿床;4沉积矿床;5喷气沉积-改造矿床;6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岩浆矿床;7热液再造矿床。根据本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条件、矿床分布、矿化分带性、遥感蚀变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及地球物理特征等,提出10个找矿远景区。
摘要:
在系统分析区内成矿条件和区域成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海相火山岩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变质(包括沉积-变质)型、沉积型(含喷气-沉积型)、构造蚀变岩型等是该区的主攻矿床类型。通过对祁连成矿带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的再研究,共圈定69处成矿远景区,其中A类5处,B类23处、C类41处。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地质找矿成果,优选出铜、金、铅、锌、钨远景区16处,作为今后矿产资源评价首选地区。
摘要:
阿尔金成矿带介于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之间,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约600km。该带以北东向带状分布的太古宇-古生代变质地层为特征,同时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分布有弱至未变质的沉积岩。该区经历了多期造山运动和岩浆热事件,遭受了多期的抬升、走滑和变形作用。研究表明具有漫长地质演化历史的阿尔金成矿带发育类型较为齐全的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床,其中金、铜、铅、锌等矿种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区内金属矿床可划分为9个矿床类型,典型矿床如采石沟、大平沟、祥云金矿,拉配泉、索拉克、喀拉大湾铜矿床等。在对地、物、化、遥、区域成矿特征、控矿因素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GIS技术进行了矿产预测,将阿尔金成矿带划分为5个成矿亚带、10个找矿远景区和25个找矿预测区。
摘要:
西昆仑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区,面积约180000km2,受自然条件制约,一直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随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实施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一系列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和找矿新发现,初步显露出该区找矿潜力。在分析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总结成矿地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元素富集特点和找矿新发现,探讨了成矿远景,提出了地质找矿主要目标。考虑自然地理因素,优选8个靶区,作为近期找矿地质工作部署的依据。
摘要:
在综述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肯德可克、驼路沟、督冷沟和大场等典型矿床的剖析,详细论述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海相火山喷气沉积叠加后期改造型钴(金)矿、块状硫化物型铜钴矿和造山型金矿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并结合区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和各类矿产、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出8个成矿远景区,13个找矿靶区。同时指出东昆仑各成矿带的成(找)矿潜力由大到小的依次排序为:昆南成矿带≈阿尼玛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
摘要:
秦岭成矿带是我国有色、贵金属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也是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的地区之一。近年的综合研究工作表明,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和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伴随有多个构造成矿旋回,所形成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具有多样性。根据成矿时代、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铜、钼、铅、锌、银、金、汞、锑等内生金属矿床主要受7个主要的成矿系统控制,形成了18个主要成矿系列,并对各成矿系列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近几年找矿新发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铜、金、铅、锌、银等矿床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对区域优势矿种的成矿谱系研究表明,本区成矿在时间演化上表现出明显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征,华力西期与印支末-燕山期是成矿大爆发期,最有利于大型超大矿床形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和垂向分带性。在此基础上,对秦岭成矿带的成矿潜力及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和划分,指出秦岭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与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床、微细浸染型与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及低温热液型汞锑矿床等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划分出5个区域成矿远景带和17个重要成矿预测区。
摘要:
“三江”北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以往工作程度极低,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整个区带成矿环境及成矿潜力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区内各项地质资料已趋于完善,认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在区域成矿学、现代成矿理论等的指导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多元成矿信息分析,对三江北西段金属矿产资源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进行了总结。文章系统阐述了“三江”北西段的成矿地质背景,尝试划分了金属成矿系统及矿床类型,结合近年地质调查成果介绍了典型矿床特征及找矿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在成矿带内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10个成矿预测区,并对其铜、铅、锌、银的找矿前景进行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