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9-6248CN 61-1149/P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学会

    •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收录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2013年  46卷  第1期

摘要:
无论是与岩浆作用,还是与沉积作用或变质作用岩石相关形成的矿床均发生在地壳之中。事实上,成岩与成矿紧密的关系意味着要理解成矿作用就必须深入的认识整个地质时代地壳演化的特征。相应的研究有2个最基本的方向:其一是经验性的描述成矿构造环境和容矿岩石的研究;其二是构绘大陆演化与矿床在其演化中的时空位置的研究。前者已经获得相当多细致的研究;但后者研究上需要对大陆演化历史的全面理解,认识上就更为困难。特别是成矿作用传统认识上的局限性,难以将成矿作用置于活动的大陆聚散过程中去认识。笔者以全球活动构造的视角,从大陆生长速率、水圈和大气圈的演化、全球性热产物演变和海平面的变化的历史纪录角度,对活动的地球演化环境下的成矿作用进行总结探索,以激发对该领域更深入地研究。
摘要:
板块构造理论得到地学界广泛接受以来,沉积学在造山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笔者在归纳总结板块构造沉积学3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弧造山带的弧前海沟盆地、楔顶盆地和弧前盆地的定义,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3类盆地沉积环境、沉积组合与物源背景。总之,希望这些讨论能使对造山带沉积学感兴趣的读者得到梗概的认识。
摘要:
笔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南进行1∶5万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在前人划分的下古生界地层中解体出一套前寒武系,其中分布有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为钙碱性系列,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两个英云闪长岩体中单颗粒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855±14 Ma、836±12Ma,是目前为止喀喇昆仑地区仅有的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年龄。填补了喀喇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岩浆事件研究的空白。
摘要:
通过1∶5万矿产远景调查在祁漫塔格中部圈定出5个大小不等的元古代中酸性高钾 (变质)侵入岩体,岩性为灰-浅肉红色眼球状二长片麻岩,分布在角闪岩相的火山-沉积岩系中,原岩恢复为二长花岗岩类。锆石U-Pb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32±12 Ma,是区内已知最早一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石具高K2O(4.92~5.76×102),贫FeO、MgO、CaO的特点。岩石为高钾钙碱性S型高演化的花岗岩,形成地壳厚度约34.7km,反映同碰撞挤压构造背景。研究表明Rodinia大陆在东昆仑地区830 Ma左右碰撞闭合,此后到早古生代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进入了一个相对不活动的时间段,为Rodinia解体时期,也是板块从低纬度向中高纬度漂移的时期。这一发现对认识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红石山基性-超基性岩体是板块构造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岩体之一,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及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红石山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构造环境。根据岩体的岩石类型组合、相带产出关系、纯橄岩离析体的发育、岩体内部流动构造、晚期多种岩脉和铬铁矿矿化类型等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应是一种岩浆类型的侵入体;从岩石化学、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可反映出该岩体是晚古生代 (石炭—二叠纪)时期与古亚洲大洋在向南消之闭合其间,于雀儿山-英安山岛弧带南缘发育起来的一种弧后盆地裂谷类型的地幔岩浆作用产物,其机制或动力学环境为一种弧后扩张,地幔上隆的大陆裂谷岩浆作用机制。
摘要:
埃坑德勒斯特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典型的斑岩型钼 (铜)矿,其矿床与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很低。矿床产于东昆南复合拼接带,容矿围岩为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岩及洪水川组火山-沉积岩。笔者重点对主要容矿围岩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花岗岩中锆石呈自形-半自形,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振荡生长环带,Th/U值较高 (0.83~1.47,平均为1.15),为典型的岩浆锆石。测得二长花岗岩U-Pb加权平均年龄为 (268.7±1.6)Ma,MSWD=0.24;谐和年龄值为 (268.5±0.83)Ma,MSWD=0.051,属晚华力西期,较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早。综合分析认为,268 Ma±区内已经进入大洋俯冲阶段。
摘要:
对西秦岭二长花岗岩岩体群 (又称 “五朵金花”)的岩体地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5个岩体均具有较为清晰的侵入顺序:早期为闪长岩浆侵入,中期和晚期为二长花岗岩浆侵入,分别形成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云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其岩性成分表现为从早至晚从偏基性→偏酸性演化特征;从每个岩体来讲,显示出由东向西变细的矿物粒度变化和由北面向南成分逐渐变酸的特点。早期样品为高钾钙碱系列和钾玄岩系列,中期样品主要为钾玄岩系列,而晚期样品主要集中于高钾钙碱系列。早期次样品落入钾质和钠质的过渡区,中期和晚期样品则多数落入钾质区。各岩体组成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轻稀土富集,具有中等亏损的负Eu异常。岩体Rb-Sr同位素年龄值介于181~232.9Ma,K-Ar同位素年龄值介于178~248.8Ma,ANKC值大多小于1.1,属过铝质花岗岩。该岩体群具有喜马拉雅岩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同源岩浆的特点。
摘要:
通过1∶5万马兰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东泉戈壁地区发现了环斑花岗岩。东泉戈壁环斑花岗岩分布于南天山碰撞带中部,岩体以富含暗色细粒闪长质包体和具有特殊的环斑结构为特征。该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岩石化学以较高的Al2O3(14.47%~15.44%)、K2O(3.93%~4.7%)和Na2O(3.4%~3.7%),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弱的δEu(平均为0.79)负异常等为特征,表现出与典型的板内奥长环斑花岗岩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 (305±1 Ma),恰好是南天山洋盆向北俯冲碰撞造山末期阶段,据此认为东泉戈壁环斑花岗岩可能是一种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抬升环境下的I型花岗岩。
摘要: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及以往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找矿实践,笔者对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产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梅尔盖西地区主攻矿种为铜、铅、金、锑,主攻矿床类型为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床、沉积-改造型铜矿床、沉积-改造型铅锌矿、热液型铅锌、锑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已发现的矿 (化)体赋存于古生代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乌帕塔尔干岩群碎屑岩建造及托什罕蛇绿混杂岩带中,受近东西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控制,分布于鲁德涅瓦岩体外接触带中,成矿与鲁德涅瓦岩体及物化探异常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成矿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6个,找矿靶区8个,对各找矿靶区的主攻矿种、成矿类型、找矿标志、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对8个靶区进行了综合评述和排序,供野外一线地质人员参考。
摘要:
那日尼亚地区铅锌矿主要位于新近纪火山岩中,成矿的层控型明显,查保玛组火山岩是最主要的含矿层位之一。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组火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碱性系列的中酸性岩石组合,以富碱高钾含量为特征。稀土配分模式高度分异,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为0.73~0.97,无明显负Eu异常。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近似一致,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Ba、Rb、Sr)和Th、U等活泼的不相容元素,而Zr、Ti、Ta、P等高场强元素则相对亏损。Rb/Sr为0.07~0.27,Rb/Sr值为0.07~0.27,显示壳幔混合特点。岩石可能源于EMⅡ型富集地幔含金云母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经过分离结晶的岩浆房富钾岩浆沿构造薄弱部位上侵,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形成混合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微量元素中具有高的铅锌背景值,为成矿提供主要物质来源。在R1-R2构造判别图解上,样品主要落入碰撞后伸展和后碰撞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该套火山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
摘要:
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部署完成1∶20万区域化探76701km2、1∶50万区域化探73837km2,实现了该成矿带区域化探工作的全面覆盖,为矿产资源评价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系统地球化学资料。异常查证直接发现了维宝铅锌矿、黄羊岭锑矿等一批找矿信息,评价工作证实维宝铅锌矿已具中型规模,有大型远景;圈定的新疆东昆仑锑、西昆仑岔路口铅等规模巨大的元素富集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后续工作先后在黄羊岭地区发现锑矿床 (点)14处,这是新疆第一个锑矿化集中区;在岔路口一带发现了多宝山、甜水海、宝塔山等铅锌矿、卡子勒铜银矿和一批矿产信息,使之成为新疆重要矿产勘查区。地球化学勘查效果显著,有力推动了西昆仑-阿尔金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摘要:
莫海拉亨铅锌矿地处三江北段成矿带北缘的结多弧后前陆盆地,含矿层位主要为下石炭统杂多群碳酸盐组,赋矿地层及北西西向断裂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对研究区铅同位素研究显示,铅石矿μ多为9.27~9.77,μ平均值小于9.58,ω平均值为39.99,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正常铅演化特征;铅石矿206Pb /204Pb 一般为18.51~18.92, 208Pb/204Pb平均为38.64,具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特性;在Zartman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中,铅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演化的特征。由上所述,莫海拉亨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厚-巨厚层状碳酸盐岩中,且成矿与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反映研究区Pb来源于上地壳含矿建造,赋矿地层或次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或找矿的有利部位。
摘要:
蒙古国东部玛达特地区地处中蒙古-额尔古纳多金属成矿带,在区域内先后发现查布铅锌银矿床、喇嘛朝鲁图铜钼矿床及萨尔希特铅锌银矿床等一系列多金属矿床。通过对各矿床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及围岩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将区域内成矿期划分为华力西晚期、燕山期两期,铜钼矿床为华力西晚期、燕山早期两期叠加成矿,铅锌银矿床成矿期为燕山晚期,2类矿床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各矿床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等因素,将区域内矿床划分为2种矿床成因类型,即中高温斑岩型铜钼矿床、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喇嘛朝鲁图铜钼矿床及萨尔希特铅锌银矿床成矿母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属同一成矿系列,符合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
摘要:
青海加当根斑岩型铜 (钼)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的东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矿床,目前该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对矿区火成岩样品全岩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矿区含矿斑岩岩具有富硅、碱,贫钛、钙、镁,过铝质的特征,岩石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上,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具有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上,K、Rb、Ba等元素明显富集,Ta、Nb、Zr、Hf、等相对富集,P、Ti、Y、Yb等明显亏损,且不具有埃达克岩亲和性,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出产于陆缘弧的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判别图解,认为加当根矿区火成岩产于碰撞造山初期,陆缘弧与碰撞造山并存的环境,其成因起源于残留洋壳的脱水作用使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
摘要:
蓝田铀矿田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地下堆浸开采的铀矿田,笔者对其控矿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空间上位于古近—新近系断陷盆地边缘,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北北东向断裂与北东向复合断裂以及矿区内出露大量的基性岩脉是主要控矿因素。其成矿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牧护关岩体第二次主侵入体的形成。②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使岩体中的铀预富集。③伴随基性岩脉涌入的地幔流体使岩体副矿物中的铀活化释放,并且为铀的迁移提供了丰富的矿化剂∑CO2。④以铀酰碳酸络阴离子的形式运移的铀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富集成矿,⑤潜水氧化淋滤改造叠加成矿作用。
摘要: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中部,古丝绸之路上。吉尔吉斯斯坦被称为“山地之国”。国土面积19.85×104km2,人口大约534万。山地面积约占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国土面积的95%。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落后。工业中以矿山开采业为主,国家最主要的财富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至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发现矿产地2×104多处,矿种多达150多个,尤其是金、锑、汞、锡、钨等资源极为丰富。作为我国的邻国,吉尔吉斯斯坦的矿产资源状况引起了国内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就吉尔吉斯斯坦的金属矿产展开论述,旨在为境内外矿产对比、境外地质勘查、企业“走出去”提供基础信息资料。为中国矿业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提出建议。
摘要: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广泛阅读,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地质意义及其在相关地质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磷灰石的主要元素及238U的富集。②α衰变亏损。③压力及应力,以及实验观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了关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过程的多元退火模型的建立及控制因素。对于目前的退火模型应用情况,结合前人研究总结了目前该方法的独特性及现行退火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关于盆地热演化史、断层研究和造山带隆升分析 (主要针对青藏高原隆升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简单、概要的剖析。
摘要:
根据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 “东南亚重大地质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分组研讨和展板交流内容,结合会议主题,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编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成果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其成果基本代表了参会各国对地质灾害研究关注的焦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的启示,将为我国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